山鬼倚岩笑,山鸟绕树喧。
灵怪恍惚不可测,更从何处问真源。
君不见周家申甫原非偶,诗云岳降理或有。
又不见卢鸿岩下草生春,卜居偏傍洗耳人。
吁嗟乎。
灵山自是毓精英,古来高士留其名。
秀色揽结真堪挹,而我岂终轩冕者。
红尘白马竟何为,不如栖息此山下。
出山日落迷烟雾,回首恐失桃源路。
他年倘得伴松筠,买山还许留诗赋。
这首诗描绘了嵩山的壮丽景色和高士隐逸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诗意与译文:
- 诗句:“嵩山高”
注释:指嵩山之高峻。
译文:嵩山多么高大巍峨啊!
- 诗句:“山鬼倚岩笑,山鸟绕树喧。”
注释:山鬼(山间精灵)倚靠岩石微笑,山鸟围绕树木欢叫。
译文:山中的鬼魅似乎在笑吟呢喃,山鸟则在树上欢快地鸣叫。
- 诗句:“灵怪恍惚不可测,更从何处问真源。”
注释:灵怪(神灵或妖怪)显得神秘而不可捉摸,难以探寻其真正的源头。
译文:那些灵异怪异的事物似乎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捉摸它们的真正来源。
- 诗句:“君不见周家申甫原非偶,诗云岳降理或有。”
注释:你难道没有看到周家的申甫原本不是偶然的巧合吗?诗中说,泰山的降下自有其道理。
译文: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周家的申甫原本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吗?诗中说,泰山之所以会下降是有其原因的。
- 诗句:“又不见卢鸿岩下草生春,卜居偏傍洗耳人。”
注释:又见卢鸿在岩石下长出了春天的野草,他选择在偏僻的地方定居,过着远离尘世的生活。
译文:还有卢鸿在岩石下长出了春天的野草,他选择在僻静的地方居住,过着清静无为的生活。
- 诗句:“吁嗟乎。灵山自是毓精英,古来高士留其名。”
注释:我叹息啊。灵山自然养育了英才,古代的高士们留下了他们的名声。
译文:我叹息啊。灵山自然是培养英才的圣地,自古以来,许多高士们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 诗句:“秀色揽结真堪挹,而我岂终轩冕者。”
注释:秀美的景色吸引着人们,但我怎能终享高官厚禄呢?这里用“揽结”形容景色吸引着人们,而“轩冕者”指高官厚禄的人。
译文:秀美的风景令人陶醉,但我怎能终享高官厚禄呢?
- 诗句:“红尘白马竟何为,不如栖息此山下。”
注释:红尘中的骏马究竟追求什么?不如在此山脚下安家吧。
译文:在世俗的红尘中,那匹骏马究竟追求什么呢?不如在此山脚下安家吧。
- 诗句:“出山日落迷烟雾,回首恐失桃源路。”
注释:走出山林时,夕阳映照着迷雾,让人不禁迷失方向。回首间,恐怕已经错过了归乡的小路。这里的“桃源”指的是理想的境地,也用来比喻理想的生活。
译文:离开山林时,夕阳映衬下的薄雾让我迷茫,回望之间,恐怕已经迷失了归途。
- 诗句:“他年倘得伴松筠,买山还许留诗赋。”
注释:如果将来有幸能和松筠相伴,我定会在这座山上留下我的诗歌和文章。
译文:如果将来有机会能够和松筠相伴,我将会在这座山上留下我的诗篇和文章。
- 赏析:
-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作者通过描绘嵩山的自然风光和高士的生活,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 诗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特别是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如“倚岩笑”、“绕树喧”、“揽结秀色”、“尘埃白马”,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美。
诗歌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