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初辞郭,河流渐入江。
腥风何处度,寒汐送渔艭。

【注释】

1.暝色:黄昏的天色。2.谢耳目: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有云“每从会遇,未尝不欢极辞别,食茹凄酸。觉林泽群情,都令人悲”,此为谢灵运自况,故用之;耳、目:指听觉、视觉。3.徐兴公:即徐陵,字孝穆,南朝陈诗人、文学家,梁散骑常侍,太子中庶子。4.曹能始:即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国著名诗人和文学家。5.林茂之:即林邑,字茂之,南朝宋诗人。6.共拈险韵:一起尝试作诗。7.十字刻烛成诗:形容作诗时间很短,写就了诗稿。8.其:代词,指诗。9.暝色:傍晚天色。10.郭:城。11.腥风:腥臭的空气。12.渔艭(huī):渔船。13.寒汐(xī):寒冷的江水。

【赏析】

这首诗是徐陵、谢灵运、谢惠连、曹植、林茂之五人在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中秋之夜在南兖州郡治下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泛舟至东晋名将谢安故里鼓山时所作的一首应制诗。

全诗八句,首二句叙事,次二句抒情,三、四两句议论,末二句写景,并抒发感慨。起句“暝色初辞郭,河流渐入江”,点明时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夕阳西下之时,暮色笼罩着城郭,江流渐渐汇入江中。次句“腥风何处度,寒汐送渔艭”,由静而动,以动衬静,写出船行江上的情景:腥风阵阵吹拂过来,寒潮涌动着,把渔船送过江面。

第三联“腥风何处度,寒汐送渔艭”承接前二句写景,又由景生情,引出对谢安的追忆:谢安曾于建康城外小洲上筑室隐居达四十年之久,后人称他为谢墅先生。谢灵运在永嘉时,曾登墅临眺,赋诗一首《入若耶溪》,其中有“孤山复一去,但余黄叶树。依依墟里烟,袅袅涧底雾”等句,可见谢安隐居之地就在今浙江绍兴境内。谢灵运等人此次泛舟,自然想到谢安当年隐居之所。

第四联“腥风何处度,寒汐送渔艭”紧承上联而来,由追忆转入议论。诗人认为谢安隐居之处就是谢氏家族的发源地,如今他们虽然已经远走他乡,但是谢氏家族仍应该像谢安一样保持清白廉洁的节操,不能因为身处异地而忘记本分。

第五联“腥风何处度,寒汐送渔艭”再次回到眼前所见之景,以景结情。诗人看到江水流动,寒潮涌动,联想到谢安隐居处的小洲,以及自己与谢安的交往。诗人感叹自己与谢安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体现了徐陵等人的才学,又表达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