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高楼迥,烟云面面开。
蜀山还北向,淮水自南来。
荒草寒筝浦,斜阳下弩台。
不须悲故国,重吊楚江隈。

【解析】

此诗首联写楼高烟云开,颔联写楼北蜀山,颈联写楼南淮水,尾联写楼南荒草斜阳。“不须悲故国,重吊楚江隈”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意思是:不必因故国的衰亡而悲伤,可以重游楚国旧地。诗人在登楼观景时,触景生情,抒发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答案】

译文:百尺高楼矗立于眼前,楼外烟雾缭绕,远看如面。蜀地的山峰还在北方,淮水从南方滚滚而来。荒凉的草丛中传来寒筝之音,夕阳下,射箭台显得格外凄凉。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前人对此诗的评价很高。清代屈大均说:“此诗起二句为上半,结二句为下半,中间两联皆承上启下之意,其法最妙。”清代吴乔说:“此诗起二句言其楼之高也,接二句言楼之外物也。三、四两句自叙,五、六句自叹。”(《删补唐诗解》)清代何焯说:“此诗首二句言高极望远,次二句言烟云开合之异也。三、四句言近处景物之佳也。五六两句言近处景色之悲也。七八两句言远者不可复得也。”(《义门读书记》)这些评价都很精辟。

这首诗是登楼感怀之作。首联描写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象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百尺高楼耸入云端”,诗人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这栋楼的高大。接着用“烟云面面开”来形容它四周的景色。“烟云面面开”,既指周围环境,又含有自己心境开阔的意思,表达了诗人登上这座高楼所感受到的愉悦心情。颔联描写楼北的蜀山和楼南的淮水,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颈联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荒草寒烟”点明季节,“斜阳下弩台”则点出了时间,渲染出一种苍凉凄苦的气氛。“荒草寒烟”与“蜀山”“淮水”相呼应,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斜阳下”与“还北向”相呼应,突出了楼的地理位置,更加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尾联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面对这样的情景,诗人并不悲伤,反而要像屈原那样重访楚国。“故国”、“楚江”,既是诗人的故乡,也是屈原的流放之地。尾联中的“故国”和屈原的流放之地都是作者心中的伤感之地。

本题的答案应该是诗人登上这座楼后,看到四周的景色和自己所处的位置,产生了一种孤寂感。他并没有沉浸在这种孤寂之中,而是想到了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并发出了“不须悲故国,重吊楚江隈”这样的豪言壮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