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厌浮沉湖海梦,来傍僧舍结蓬庐。
岳云千絮凝檐碧,沩水一泓映座舒。
楼外诸山无捷径,室中万卷间梵书。
回看车马纷驰迹,袖手高吟意豁如。

【诗词解析】

丁丑年冬题宁乡寒铁生馀楼二首

为厌浮沉湖海梦,来傍僧舍结蓬庐。

岳云千絮凝檐碧,沩水一泓映座舒。

楼外诸山无捷径,室中万卷间梵书。

回看车马纷驰迹,袖手高吟意豁如。

注释:

丁丑年冬:指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

余楼:即余杭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之八:“忆与君别时,余杭楼前别。”

厌:厌倦。

浮沉:比喻世事的兴衰变化。

湖畔:靠近湖水边。

结蓬庐:盖以茅草为顶的小屋,亦作“结庐”。

岳云:指浙江天目山。

凝檐碧:雨后屋檐上挂着晶莹的水珠。

沩:水名。

一泓:一汪。

映:辉映。

无捷径:没有捷径可通。

室中:居室之内。

万卷:指大量的书籍。

梵书:佛教经文。

车马纷驰迹:车辆行人络绎不绝。语本杜甫《秋兴八首》其二:“车声鼎沸路逶迤,萧萧暮雨人行迟。”

袖手:拱手,两手空着。形容袖手旁观。

豁如:畅快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丁丑年冬所作。当时他因厌恶仕途的波折,所以到宁乡寒铁生家借住而作此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厌倦的情绪,以及他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志向。

第一句“为厌浮沉湖海梦”,直接表明了诗人的心境。这里,诗人用“浮沉”来形容自己的官场生涯如同湖海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风吹浪打,无法自拔。这种心情使得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从而决定远离官场的喧嚣,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

第二句“来傍僧舍结蓬庐”,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隐居的生活状态。这里的“蓬庐”指的是简陋的住所,诗人选择在僧人的寺院里居住,一方面可以享受清静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能接触到更多的佛教文化。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接下来两句“岳云千絮凝檐碧,沩水一泓映座舒”,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居所周边环境的描绘。“岳云千絮凝檐碧”描绘了远处天目山的美景,那里的云雾缭绕,仿佛无数细絮般飘落下来,给山崖披上了一层碧绿的外衣。“沩水一泓映座舒”则形容了近处的沩水清澈见底,水面平静如镜,倒映出山峰的轮廓,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又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最后两句“楼外诸山无捷径,室中万卷间梵书”,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绘。这里的“楼外诸山”指的是远离城市喧嚣的群山,而“无捷径”则意味着这些山都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无需走捷径去到达。而“室中万卷间梵书”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书房内摆满了各种书籍,其中既有佛教经典,也有其他各类学问。这样的书房不仅充满了知识的气息,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学识和修养。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生活环境、心态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追求精神自由、热爱自然、热爱学问的文人形象。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色,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