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枕虫声梦断余,游踪落魄意踟躇。
路通海甸鱼盐贱,秋入江关草木疏。
远影楼头镫上后,新凉篷背雨来初。
不嫌囊罄村醪薄,万事于今费破除。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秋天离开西蜀,沿江东下,经江西、湖南到岳阳时所作。

首句“一枕虫声梦断余”,写诗人夜不成眠。诗人入梦后梦见了什么呢?诗人没有明说。但“梦”字已透露出诗人心中郁积的苦闷和愤懑;“虫声”也暗示出他此时的心情:凄凉、孤寂、悲怆。这一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

次句“游踪落魄意踟蹰”,写诗人行旅途中的失意。“落魄”二字,道出了诗人此时的境遇:困顿、潦倒、失意。这一句既是直抒胸臆,又是以景衬情,通过写旅途中的艰难困苦,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凄苦。

第三句“路通海甸鱼盐贱,秋入江关草木疏。”诗人由梦中醒来,眼前所见是一片荒凉萧瑟的景象:海甸之地鱼盐便宜,江关一带草木稀疏。这两句诗,既写了眼前的景物,又寓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鱼盐便宜,草木稀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处境:官禄尽失,家徒四壁,漂泊无依。

第四句“远影楼头镫上后,新凉篷背雨来初。”这两句,写诗人在船舱内遥望岸边景色。“远影”,即指远处的楼台灯火在朦胧月色中时隐时现。“后”,指船尾靠近码头。“新凉”,点出了时间是在秋季。“篷”,指船上的帆篷。“雨来初”,说明诗人刚刚看到雨丝开始飘落。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在船上所看到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孤寂、惆怅、怅惘。

五句“不嫌囊罄村醪薄,万事于今费破除。”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现实的态度。“囊罄”、“村醪薄”是说自己贫困潦倒,囊空如洗;“万事于今费破除”表明自己已经破败不堪,一事无成。诗人用“不嫌”二字表明自己对贫困生活并不嫌弃;“万事”二字表示自己对人生得失看得很开;“于今”二字表明这种态度是从现在起一直坚持的。

全诗共八句,前三句写景,后五句抒情。中间四句,由景生情,由景转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穷愁潦倒、失意落魄的心境,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赏析: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期间,其诗作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疾苦生活。本诗便是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秋天离开西蜀,沿江东下,经江西、湖南到岳阳时所作。

首句“一枕虫声梦断余”,写诗人夜不成眠。诗中“断”字用得极其精妙,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情景,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而“梦断余”三字则将梦境与现实巧妙相连,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朦胧感和梦幻色彩。

次句“游踪落魄意踟蹰”,直接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失意与迷茫。这里的“落魄”二字,既道出了诗人此时的境遇——贫困潦倒、心力交瘁,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同时,“踟蹰”一词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于未来道路的迷茫与不确定感。

第三句“路通海甸鱼盐贱,秋入江关草木疏。”诗中“鱼盐贱”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动荡局势,又暗指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生涯受挫;“草木疏”则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时节江关一带萧条冷落的景象。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既烘托出诗人身处异地的凄苦心境,又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深切忧虑。

第四句“远影楼头镫上后,新凉篷背雨来初。”此句通过描绘诗人遥望远方楼头灯火和篷背雨丝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艺术效果。诗人在此运用了“遥望”“灯上”“篷背”等词语,巧妙地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空间感,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的梦境之中。而“新凉篷背雨来初”一句则更是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状态巧妙结合,使整首诗更加富有意境和深度。

第五句“不嫌囊罄村醪薄,万事于今费破除。”诗中“囊罄”二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经济上的困窘状况;而“村醪薄”则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故人的怀念之情,又暗示了自己的孤独无助之感。诗人通过“不嫌”二字表达了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坦然接受和乐观态度;而“万事于今费破除”则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深深感叹。这种感慨既源于个人遭遇的不幸,也源于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忧虑与反思。

全诗情感真挚、细腻动人,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又有对人生的积极追求与向往。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穷愁潦倒、失意落魄的心境,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