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视普安岩谷峻,同人偏欲一优游。
莲台望处真还隐,磨蚁行来去反留。
太乙阴连杳与似,巨灵擘破浑同俦。
登坛始见回峰影,何用昏曛到上头。
普安观
久视普安岩谷峻,同人偏欲一优游。
莲台望处真还隐,磨蚁行来去反留。
太乙阴连杳与似,巨灵擘破浑同俦。
登坛始见回峰影,何用昏曛到上头。
注释:
普安观:即指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的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是中国第一座僧院。
久视普安:指唐睿宗李旦对普安寺的长期关注。
同人:指僧侣和信徒们。
一优游:在这里指的是在普安寺中悠闲自得的生活。
莲台:佛教中供奉菩萨像的一种高台。
真还隐:真如(真理)回归了。
磨蚁行:指蚂蚁在地面上爬行的痕迹。
太乙:道教中的天神名。
杳与似:遥相呼应,仿佛一样。
巨灵擘破:指巨大的神力将巨石劈开。
回峰影:指寺庙周围的山峦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昏曛:天色昏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古诗词,诗人通过描绘普安寺的景色,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仰之情。
首句“久视普安岩谷峻”,诗人通过对普安山的描绘,展现了其险峻的地形,表达了对普安寺的长久关注。
第二句“同人偏欲一优游”,诗人表达了僧侣和信徒们在此地追求精神自由、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第三、四句“莲台望处真还隐,磨蚁行来去反留”分别描绘了莲花台上观音菩萨的神秘形象和蚂蚁在地面上行走的情景,寓意着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五、六句“太乙阴连杳与似,巨灵擘破浑同俦”则进一步描绘了太乙天尊和巨灵神的形象,强调了他们的伟大力量和神圣地位。
最后一句“登坛始见回峰影,何用昏曛到上头”,诗人以登坛为比喻,表示在普安寺中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必依赖昏黄的光线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