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然石磴草萋萋,客里重登旧迹迷。
海气暗吞山顶寺,钟声高落洞门溪。
秋来有月台堪倚,春到无花鸟自啼。
欲谒桑公不可见,苍苔断碣暮云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谷的《登穿山》。全诗共四联,每联由两到三句话组成。下面将对每句进行逐句释义,并给出相应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第一联:“颓然石磴草萋萋,客里重登旧迹迷。”

  • 解释:这两句描绘了穿山古道的景象,以及作者因客居而产生的迷失感。
  • 译文:颓然石阶上长满了野草,我又一次踏上这条古老的道路。在异乡客居中,再次登上这些曾经熟悉的古迹,却感到迷茫不已。
  • 注释:颓然,形容石头阶梯上的草木茂密;石磴,指石制的台阶;客里,指客居在外;旧迹,指过去熟悉的道路或地方;迷,感到困惑或迷茫。
  • 赏析:诗人以“客里”自指,表达了自己身在他乡的孤独和迷茫。通过描述“颓然石磴草萋萋”,展现了穿山古道自然而原始的气息。同时,“重登旧迹迷”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困惑。

第二联:“海气暗吞山顶寺,钟声高落洞门溪。”

  • 解释:这两句描绘了穿山山顶的寺庙和山下的溪流,以及它们在海气中的朦胧景象。
  • 译文:山顶上的寺庙被海气笼罩,显得朦胧不清;山下的溪流发出清脆悦耳的钟声,回荡在洞穴之中。
  • 注释:海气,指海风带来的湿润气息;吞,这里比喻笼罩、覆盖;钟声,指寺庙里的钟声;高落,指钟声在山谷间回荡;洞门,指山洞的入口;溪,指山下的溪流。
  • 赏析: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海气、山顶寺庙和溪流都赋予了生动的形象。同时,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第三联:“秋来有月台堪倚,春到无花鸟自啼。”

  • 解释:这两句描述了不同季节下穿山景色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人的情感体验。
  • 译文:秋天时,月台上可以倚靠观赏风景;春天到来时,没有花儿鸟儿自鸣自唱。
  • 注释:月台,指供人休息观赏月亮的地方;秋来,指秋天时节;堪倚,意为可以倚靠观赏;无花,意为没有开花的植物;鸟自啼,意为鸟儿在春天里自由自在地鸣叫。
  •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四季变化的感受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从秋天的宁静转向春天的生机勃勃。

第四联:“欲谒桑公不可见,苍苔断碣暮云低。”

  • 解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拜访一位名为桑公的人的愿望未能实现,以及傍晚时分看到苍苔覆盖的断碣和低垂的云彩的情景。
  • 译文:我想要拜见桑公却无法见到他,只看到苍苔覆盖的断碣和低垂的云彩。
  • 注释:谒,拜访的意思;桑公,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仰慕的对象;苍苔,指青苔;断碣,指断裂的碑碣;暮云低,指傍晚天空中的云彩低垂。
  •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桑公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叹。诗人用“欲谒桑公不可见”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和无奈,而“苍苔断碣暮云低”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