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玉睽违数十春,童年避难最相亲。
两番浩劫情犹旧,一霎光阴世变新。
留发原为今父老,盟心未许换儒巾。
斯文道丧纲常废,谁是山中识字民。

诗句释义:

  1. 葭玉睽违数十春 - 形容因战乱或其它原因而长时间分离。”葭玉”可能是指某种珍贵的物品,也可能是比喻为珍贵的东西。
  2. 童年避难最相亲 - 指在困难时期共同度过的岁月里关系更为紧密和亲近。
  3. 两番浩劫情犹旧 - 描述经历了两次大的灾难(可能指战争或其他重大事件),但彼此间的感情仍然深厚。
  4. 一霎光阴世变新 - 用”一霎”形容时间短暂到几乎感觉不到,”世变新”说明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 留发原为今父老 - 留下头发可能是因为现在的父母辈需要,反映了对老一辈人的关怀和尊敬。
  6. 盟心未许换儒巾 - “盟心”可能指的是一种誓言或承诺,而这里的”换儒巾”则表达了不愿改变传统或遵循旧有习俗的意愿。
  7. 斯文道丧纲常废 - “斯文”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文化、学术或教育等,而”纲常”是中国古代的道德和社会规范。这句表明传统的道德和社会规范已经崩溃。
  8. 谁是山中识字民 - 最后一句是对当前知识水平和文化的质疑,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连基本的文化和知识都不具备的人,表达了一种对现状的忧虑和批判。

译文:

自从我表兄从河南被罢官后返回故乡,我就多次去拜访他并欣赏他的诗,因此我写了两首律诗来奉劝教导他。
我们分隔数十春秋,童年时一起躲避灾难是最亲密的时刻。
经历两次大灾后,我们的情意依然如故。
只是一瞬间的时间就变了,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留下的头发是为了照顾现在的长辈,我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承诺,没有更换传统的儒帽。
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重视文化和道德的维系,纲常已被废弃,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我们这些生活在山中的识字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与表亲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通过对比过去的经历与当前的情境,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维护的坚持以及对现状的批判。此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如“葭玉”和“留发”,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艺术性。整体而言,这首诗是一次深情的反思和自我表达,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