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转忽无际,水与遥天合。
平芜绿断处,落日红相接。
危亭碧石阑,高低众峰集。
岩下秋果落,坐看猿争拾。
忆昔此夜行,林凋无留叶。
白沙湖上路,红镫岭头塔。
举杖叩院门,幽响空山答。

东崦

溪转忽无际,水与遥天合。

平芜绿断处,落日红相接。

危亭碧石阑,高低众峰集。

岩下秋果落,坐看猿争拾。

忆昔此夜行,林凋无留叶。

白沙湖上路,红镫岭头塔。

举杖叩院门,幽响空山答。

【注释】

  1. 东崦:即东边的小山。
  2. 溪转忽无际:溪水转了弯之后,好像没有边界一样,看不到尽头。
  3. 遥天:高远的天空。
  4. 平芜:平坦的草地或原野。
  5. 危亭:指高高的亭子。
  6. 碧石阑:用青色石板砌成栏杆。
  7. 众峰:许多山峰。
  8. 林凋:形容树木凋零,这里指秋天的树林一片枯黄。
  9. 白沙湖:位于今浙江省德清县境内,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
  10. 红镫(dēng)岭头塔:红色的灯笼挂在岭头的塔上,泛指古塔。
  11. 寺门:寺庙的大门。
  12. 幽响:深远的声音。

【译文】
溪流转弯后仿佛没有边际,溪水和高远的天空连在了一起。
平地上长满了绿色的草地,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
亭子里有一道青石板的栏杆,周围是参差不齐的众多山峰。
岩下秋末的果实纷纷落下,我坐着观看猴子们争相去捡拾。
回忆以前这个时节行走在此地,只见树木已经全部枯黄没有留下枝叶。
沿着白沙湖的路走,可以看到红色灯笼挂在岭头的老塔上。
我举起手杖敲响寺院的大门,听到那遥远的回响,就像空山中的回声一样悠扬。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东坡,世称苏东坡,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清新而富有哲理,被后人誉为“诗界之豪杰”。

首句“溪转忽无际”描绘了一个开阔的景象,溪水似乎无边无际,给人一种空旷、宁静的感觉。接着“水与遥天合”,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溪水与遥远天空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接下来的两句“平芜绿断处,落日红相接”,则是对前一句的深化,通过“平芜”和“落日”两个意象,将整个画面渲染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这两句诗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因为平芜之地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荒凉和孤独。

接下来“危亭碧石阑,高低众峰集。”则通过“危亭”、“碧石阑”、“高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险峻、雄奇的山景。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壮美无比的画面。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岩下秋果落,坐看猿争拾。”这句诗通过“秋果”和“猿”两个意象,将整个画面带入了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中。秋果落地,猿猴争食,这种景象既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态度,他既珍惜生命,又对生命有所思考。

“忆昔此夜行,林凋无留叶。”这句诗通过“林凋”和“无留叶”两个意象,将整个画面带入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中。诗人回忆起过去那个夜晚行走在此地的情景,那时树林已经凋零,没有留下任何叶子。这种场景既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又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

“白沙湖上路,红镫岭头塔。”这两句诗通过对白沙湖和红灯岭的描述,进一步拓展了整个画面的背景。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将读者引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最后“举杖叩院门,幽响空山答。”这两句诗以“举杖叩院门”开头,通过“幽响空山”这一描写,将整个画面带向了高潮。诗人手持拐杖敲击寺院的大门,听到那遥远的回响,就像空山中的回声一样悠扬。这种情景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执着和追求。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并通过这些景色引发了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思考。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