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城南秋雨来,西风吹上雨花台。
台高俯瞰白下尽,渡江云断斜阳开。
江声如雷走吴楚,木叶翻飞塔铃语。
龙盘虎踞难久居,吴宫晋苑知何处。
梅冈东下谒丛祠,野草垂花覆断碑。
拾得祠前五色石,犹疑碧血染当时。
六朝文物终沦丧,燕邸少师亦虚妄。
重怀忠节独迟留,归看暮霭横秋嶂。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它描绘了雨花台的历史背景,以及雨花台周围的景象和历史遗迹。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登雨花台遂谒方景诸公祠(登上雨花台后游览方景诸公祠)
- “登雨花台”:登上雨花台,雨花台位于南京市,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 “遂谒方景诸公祠”:随后参观了方景诸公祠,方景指代历史上的方士、道士等人物,这里可能是对历史名人的一种尊称。
2. 秣陵城南秋雨来,西风吹上雨花台(南京城南秋雨来临,西风吹上雨花台)
- “秣陵城”:指南京城,古代称金陵或江宁。
- “秋雨来”:秋天到来时,天气开始转凉,雨水增多。
- “西风”:秋季常见的风向,从南向北吹。
- “雨花台”:地名,因山间常有细雨如花而得名。
- “西风吹上雨花台”:形容秋季特有的西风吹拂着雨花台上的景色,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感。
3. 台高俯瞰白下尽,渡江云断斜阳开(雨花台高处俯瞰全城,渡过长江云中断斜阳展开)
- “高”:指位置高,视野开阔。
- “白下”:古时南京的别称。
- “渡江云断斜阳开”:描述在雨过天晴后,夕阳斜照江面,云雾逐渐散去的情景。
4. 江声如雷走吴楚,木叶翻飞塔铃语(江声如同雷声般响亮,木叶翻飞像是塔上的铃声交谈)
- “江声如雷”:形容江水流动的声音大得像打雷一样。
- “吴楚”:泛指江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
- “木叶”、“塔铃”:都是自然景观中的元素。
- “江声如雷走吴楚,木叶翻飞塔铃语”:描绘了一幅江边秋景图,江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而树叶在微风中翻飞,仿佛塔上的铃铛相互交谈。
5. 龙盘虎踞难久居,吴宫晋苑知何处(龙盘虎踞难以长久居住,吴宫晋苑不知在哪里)
- “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险要,像龙盘踞,像虎蹲伏的样子。
- “吴宫晋苑”: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宫室和晋朝的宫殿遗址。
- “难久居”:难以长期居住。
- “龙盘虎踞难久居,吴宫晋苑知何处”: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历史的怀念以及对现在居住环境的无奈。
6. 梅冈东下谒丛祠,野草垂花覆断碑(梅岗东下参观丛祠,野草覆盖断碑)
- “梅冈”: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者与梅花有关的地方。
- “谒丛祠”:参观一个祠堂。
- “野草垂花覆断碑”:野草覆盖了断碑,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7. 拾得祠前五色石,犹疑碧血染当时(在祠前找到五色石,怀疑当年鲜血染红)
- “祠前五色石”:指祠堂前的五彩斑斓的石头。
- “犹疑碧血染当时”:怀疑这些五彩石头是当年战斗的痕迹,被鲜血染红。
8. 六朝文物终沦丧,燕邸少师亦虚妄(六朝文物终究消亡,燕邸少师也显得虚无)
- “六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南朝和北朝,包括南京的建康(今南京)。
- “文物终沦丧”:指文化遗产最终丧失。
- “燕邸少师”:可能指的是一种官职,也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建筑或文化形式。
- “亦虚妄”:表示这些文化遗产虽然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本的价值和意义。
9. 重怀忠节独迟留,归看暮霭横秋嶂(重新怀念忠诚的节操独自停留,回望黄昏笼罩的山峦)
- “重怀忠节”:重新怀念忠诚的节操。
- “独迟留”:独自停留,形容一个人长时间地逗留在某个地方。
- “暮霭”:傍晚时分的云雾,给人以宁静、神秘的氛围。
- “横秋嶂”:横贯秋日的山峰,形容山势险峻、连绵起伏的景象。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雨花台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息,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深深怀念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