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它描绘了雨花台的历史背景,以及雨花台周围的景象和历史遗迹。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登雨花台遂谒方景诸公祠(登上雨花台后游览方景诸公祠) - “登雨花台”:登上雨花台,雨花台位于南京市,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 “遂谒方景诸公祠”:随后参观了方景诸公祠,方景指代历史上的方士、道士等人物,这里可能是对历史名人的一种尊称。 2. 秣陵城南秋雨来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和钱溉亭梦游庐山观瀑布歌》,下面是逐句翻译: 1. 曾否石梁桂树下,玉杯承露逢老翁。如何不获一援手,摧眉戢翼归樊笼。 - "曾否":曾经是否?表示回忆或者假设。 - "石梁桂树":指庐山上的石梁,相传在桂花树下。 - "玉杯":比喻清澈的泉水。 - "承露":像玉杯一样承接着露水,形容泉水晶莹剔透。 - "逢":遇到。 - "老翁":这里指仙人或者隐士。 -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内容: 1. 和钱溉亭梦游庐山观瀑布歌 - 闻有金仙控鸾龙: 描述了梦中与仙境人物相遇,他们驾驭着神龙,象征着神仙的存在。 - 纵观宇宙探鸿蒙: 表达了对宇宙的探索和理解。 - 朝行五岳雷雨上: 描述了早晨出行时遇到的壮观景象,可能是在描述云雾或雷雨天气。 - 暮宿三山云海重: 描述了夜晚住宿于三座山之间,周围被厚厚的云海包围。 - 卢敖汗漫未足从:
【注释】: 孤亭直上出疏林,槛外飞鸿送远音。 孤亭高耸直插云中,走出树林;栏杆外的飞鸿传来远方的消息。 满地夕阳明潦水,遥空寒色散云阴。 遍地的夕阳映照在潦水之上,天空显得十分清冷而幽暗。 凭高易下怀乡泪,客久难为游子吟。 登上高处容易下来,容易流下思乡的泪水;客居他乡很久了,很难为游子之诗而动情。 差喜金门多旧识,凤城佳日共登临。 幸好金门有很多老朋友,今天与大家一起登临凤凰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名为《过常山》,全诗如下: 晨发常山途中瞩目 清晨登篮舆,逶迤遵山麓。 飞流界道鸣,弱蔓垂桥绿。 暧暧开初日,迟迟展遐瞩。 苍山亘连娟,白云互断续。 崖豁山乔林,溪回隐丛竹。 每闻劳者歌,因想高人躅。 烟霞资清真,翛然在空谷。 注释:清晨时乘坐篮子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行。水流声在山间回荡,桥上垂挂着柔弱的柳条。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慢慢地展开远望的景象
【注释】: 湘水:湖南的一条河流。 鼓枻(yì):摇船,划桨。 苍苍:青色,天色。 杜宇:即杜鹃,古代蜀地山鸟。 黄陵:地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行于湘江之上时所见之景色和所感之情。“渺渺春波”两句写诗人乘一叶扁舟,在春日的江水上缓行,春日阳光洒满江面,泛出微微的碧光,江水荡漾,波纹粼粼,春日的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闪烁,春意盎然。“苍苍晓色”一句写清晨时分,天空一片青色
【注释】 湘中:湖南境内。屈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屈宋”代指南方文化。 【赏析】 《湘中漫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天来到湖南时所看到的美景,同时表达了他对楚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深深怀念。 首句“春风独上木兰舟”,描写的是春天的到来,诗人独自一人乘坐着木兰舟在江面上飘荡,这是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画面。 颔联“漂泊初从楚泽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赤沙湖 八月雁南翔,湖波接混茫。 水中散村落,木末度帆樯。 山远秋容淡,天低夕照黄。 芳洲独延伫,宿莽引余香。 译文: 八月的雁儿向南飞翔,湖水与混沌的天地相接。 水面上散布着村庄,树木的尖端穿过船帆。 远处的山色显得更加清浅,夕阳映照下的天空呈现出黄橙色。 独自站在芳洲上遥望远方,晚风吹动草丛带来阵阵清香。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在赤沙湖上的所见所感。首句“八月雁南翔”,描绘了秋天时节
【注释】桐溪:指浙江桐庐江。即目:眼前所见。潺湲(chán yuán):流水声,形容声音悠扬、宛转。挂:系着。浮云外:飘荡在浮云之上。言闲:轻松愉快的样子。盈尊:满杯酒。临流:面对流水。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桐溪边,看到溪水潺潺,帆挂浮云之外,舟行乱石之间,听到画眉啼叫不停,看到白鹭悠然自得,于是举起酒杯临水观赏暮山。整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物之中又寓有诗人的身世之感。全诗写得空灵明净
闻有金仙控鸾龙,纵观宇宙探鸿蒙。朝行五岳雷雨上,暮宿三山云海重。 卢敖汗漫未足从,耸身直上凌紫穹。手擘昆仑双玉峰,俯视银河下注声淙淙。 生小学道嗟无功,十年安神存绛宫。丹砂如雪铅华红,药成自谓得轻举,罡风吹落尘埃中。 咫尺名山不可到,何况远蹑万里浩荡之遐踪。匡庐九叠张屏风,昔年江上曾相逢。 遥瞻瀑布挂苍壁,恍讶层霄垂白虹。树色半岩遮欲断,云阴几叠穿还通。 飞流溅洒金芙蓉,上有五老招我巢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