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曾过昌黎伯,信国勤王更驻师。
呼石与谈前代事,铸金重拜昔贤祠。
春风游女飘遗帨,落日行人读断碑。
忠节文章坊宛在,千秋来话此心期。

【注释】

东山: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城西北。景贤楼大忠祠:指北宋时期名臣范仲淹所建的祠堂。次第落成:指陆续建成。信国:即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市。勤王:指在宋室南迁时,信州守臣赵汝愚率兵勤王。呼石与谈前代事:指范仲淹曾与友人谈论前代兴亡之事,如李白、杜甫等。铸金重拜昔贤祠:指范仲淹曾铸造铜像祭祀诸葛亮、曹操、关羽等历史人物。遗帨:妇女佩带的丝巾。断碑:指宋代抗金英雄岳飞墓旁的一块断裂的石碑。忠节文章坊宛在;意为忠烈节操和文章学问的牌坊还在。心期:指心愿和期望。

【赏析】

此诗为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作者任江西转运判官时所作的《登东山》。东山,在江西省上饶县西南,是范仲淹贬谪之地。范仲淹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被贬为永兴军知军,次年移知陈州,后徙守邓州。至庆历二年(1042)又改知颍州,于庆历四年(1044)再贬知黄州(今湖北黄冈),直至庆历六年才复起知邓州。庆历五年(1045),又遭诬劾,贬知睦州。这年冬,朝廷命他出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赴官途中经过东山。范仲淹到任后,在东山修葺了景贤楼的大忠祠,并作了一篇记文《重建景贤阁记》,文中有“吾党之士亦多以直方为己任,故其立身行道,务为天下后世子孙虑,而未尝一日以为己私”之句,表达了他的高尚情操。作者此次重游东山,缅怀往事,作此诗以记之。

首联写诗人重登东山,感慨良多。“曾”,表示过去的动作。昌黎伯,指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侄子萧纲,字世缵,封昌黎郡开国公,人称昌黎伯。这里泛指东山一带的名胜古迹。“信国”,指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字良臣,号信阳。这里指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勤王”,指在宋室南渡时,信州守臣赵汝愚率兵抗击元兵入侵,保卫国家。“驻师”,指驻扎军队。“勤王”,即“驻师”。“更”,更加,更进一层。次联紧承“勤王”,写诗人在东山所见所闻。“呼石与谈前代事”,“呼”通“呼”,呼唤之意。前代,这里指唐末五代时期的文人墨客。“前代”,泛指唐、宋时期。“与”同“欤”。“呼石”二字,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对前代文人的怀念之情。“谈”,谓议论、谈论。“前代”,泛指唐、宋时期。“事”,谓史实、典故。“信国勤王更驻师”,承首联而来,意思是说信州的守臣韩世忠在宋室南逃时,曾在信州驻师勤王抗敌。“更”“且”,递进的意思。“驻师”,指驻扎军队。“勤王”,即“驻师”。

中联紧承“勤王”,写诗人在东山所见所闻。“呼石与谈前代事”,“呼石”二字,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对前代文人的怀念之情。“前代”,泛指唐、宋时期。“事”,谓史实、典故。“前代”,泛指唐、宋时期。“事”,谓史实、典故。“信国勤王更驻师”,承首联而来,意思是说信州的守臣韩世忠在宋室南逃时,曾在信州驻师勤王抗敌。“更”,递进的意思。“驻师”,指驻扎军队。“勤王”,即“驻师”。

末联紧承“勤王”,写诗人在东山所见所闻。“春风游女飘遗帨”,“风”,春风。“游女”,即游女之春,即春天里出游的女子。“遗帨”,妇女佩带的丝巾。这句的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出游的女子都纷纷佩上了鲜艳的丝巾,随风飘舞。“落日行人读断碑”,“落日”,傍晚时分的太阳。“行人”,指外出的人。“读”,读诵之意。“断碑”,残损的石碑。这句的意思是说傍晚时分,行走在路上的人都在读着那已经残损的石碑上的诗文。“断碑”,残缺不全的石碑。“断碑”,意即断壁残垣,指毁坏的建筑物或残存的痕迹。“读”,读诵之意。“断碑”,残损的石碑。“断碑”,意即断壁残垣,指毁坏的建筑物或残存的痕迹。

全诗从“喜而有作”四字入手,首联写登高所见之景,颔联写登高所闻之事,颈联写登高所思之人,尾联写登高所得之感。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境雄浑,情感深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