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入高林晓色鲜,晨钟敲彻寺楼烟。
柳边洗钵僧三两,塔顶看云象万千。
西竺尘埋三世佛,南宗花散四禅天。
风幡不动心何动,晏坐空山意黯然。
《山寺》
秋入高林晓色鲜,晨钟敲彻寺楼烟。
柳边洗钵僧三两,塔顶看云象万千。
西竺尘埋三世佛,南宗花散四禅天。
风幡不动心何动,晏坐空山意黯然。
注释:
- 秋入高林晓色鲜:秋天的阳光照耀在高大的树林中,使得树林中的景色显得清新而明亮。
- 晨钟敲彻寺楼烟:清晨的钟声悠扬地敲响,回荡在寺庙的楼阁之间,仿佛烟雾缭绕。
- 柳边洗钵僧三两:在柳树旁边,有几个僧人正在洗钵(洗餐具),他们的身影显得宁静而专注。
- 塔顶看云象万千:站在高高的塔顶,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云彩,仿佛千万种形态各异的景象。
- 西竺尘埋三世佛:佛教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无为的地方,那里的尘土被佛法净化得干干净净,能够掩埋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佛。
- 南宗花散四禅天:禅宗有“南宗”和“北宗”之分,这里提到的南宗指的是南华宗,它主张“花开见佛”,认为花朵的盛开可以显露出佛性,所以这里的“花散四禅天”可能是指南华宗所倡导的禅定境界。
- 风幡不动心何动:风吹动着幡旗,但是幡旗却始终保持静止,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
- 晏坐空山意黯然:静静地坐在山间,心中不免感到有些忧郁和寂寥。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座山寺的美丽与宁静。诗人以秋日的高林、晨钟、洗钵的僧人、塔顶的云彩等元素,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如“风幡不动心何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纷扰的超然态度,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