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尘遮断海天春,劫外馀生倍怆神。
国岂尚文方积弱,士争横议欲维新。
陆沈应咎王夷甫,道隐思为贺季真。
鹿走鸿哀嗟满目,更谁抗疏恤遗民。

【注释】

  1. 仙屏中丞:指王仙屏,即王世贞。
  2. 感事述怀:因事而发感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
  3. 黄尘遮断海天春:黄尘遮断了海天之间的春天。形容战乱带来的荒凉景象。
  4. 劫外馀生:指战争之外的生存状态。
  5. 国岂尚文方积弱:难道国家崇尚文学就会日益衰弱吗?
  6. 士争横议欲维新:学者们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改变现状。
  7. 陆沈:指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8. 王夷甫:指王衍,西晋时人,曾为“五胡乱华”的祸首。
  9. 贺季真:贺知章,唐朝著名诗人。
  10. 道隐思为贺季真:意指诗人想效仿贺知章的隐逸生活。
  11. 鹿走鸿哀嗟满目:比喻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12. 更谁抗疏恤遗民:还有谁会上书请愿,关心百姓疾苦呢?

【赏析】
这首诗是王仙屏在看到王世贞对前诗的和作后所写,表达了他对战乱中人们的痛苦、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注。

诗的第一句“黄尘遮断海天春”,用黄尘覆盖了海天之交的春天,描绘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荒凉景象。这里的“黄尘”象征着战争的残酷,“海天春”则反衬出战争的无情。接着,第二句“劫外馀生倍怆神”,意味着在战争之外生存的人们更加感受到内心的悲痛。这里的“劫外”指的是战争中的一方,而“馀生”则是对幸存之人的同情。最后两句“国岂尚文方积弱,士争横议欲维新”,则进一步指出国家的虚弱是由于文化的积累而导致的,而学者们的议论则试图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

诗的后半部分,“陆沈应咎王夷甫,道隐思为贺季真”,通过历史人物来暗示自己的志向。这里的“陆沈”指的是陆游,而“王夷甫”和“贺季真”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政治上的失败与隐逸的生活。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鹿走鸿哀嗟满目,更谁抗疏恤遗民”,则直接表达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作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他们发声,以减轻他们的苦难。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