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风波客竟行,浮云落日送孤征。
残书十二摩燕阙,游子三春别凤城。
戎马在郊愁气象,蹇驴温卷拜公卿。
北胡南越人多少,且为中朝告太平。
【注释】
何士果:指何逊。同年:同辈,同年入仕的友人。
如此风波客竟行:如此漂泊风雨中的旅人,竟要离去。
浮云落日送孤征:浮云和落日都陪伴着孤单地远行的行人。
残书十二摩燕阙:用十二个残破的书简来摩挲京城(今北京)的宫阙大门。
游子三春别凤城:游子在三个春天离别了京城。
戎马:指战事。郊:郊外。愁气象:形容战乱带来的愁苦气氛。
蹇驴温卷拜公卿:蹇(qiān)驴(一种小毛驴),温(暖)卷,指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时,用被子把驴裹起来取暖。拜公卿:给公卿们叩头行礼。这是说,作者为国事忧心如焚,只好装出一副恭恭敬敬的样子去拜见公卿,希望他们能体察民情,为天下苍生造福。
北胡南越人多少,且为中朝告太平:北方边境的胡人、南方边境的越人各有几千几万,暂且为了国家大事报告一下天下的太平。
【赏析】
此诗写诗人与朋友告别的情景。首联写诗人与何士果等友人分别,依依不舍。颔联写友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慨。颈联写因战事频繁而引起的愁绪,并借典意表达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尾联写诗人虽为国事忧虑,但只能做表面文章,仍应向朝廷进言,以求国家太平。全诗以送别为线索,层层深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关切。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反映现实政治问题的作品。
首联“如此风波客竟行”,点出了诗人与友人何士果等人别离的时间、地点及原因——正值风云变幻之时。“如此风波客竟行”句,既是写实,又是比兴。“竟行”二字既写出了他们不得不离开的原因,也表现出他们的决绝和毅然;“如此”二字则暗示了他们所面临的险恶环境。
颔联“浮云落日送孤征”两句写他们即将离去的情景。“浮云”和“落日”本都是诗人常用来形容旅途艰险的意象,这里用来写景,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饱含深意:“浮云”喻指乱世纷扰,使人们无法安宁;“落日”则暗喻夕阳西下,时光流逝,光阴荏苒。“送孤征”则点明了他们即将面临的孤独旅程。这两句既写出了他们所处的境地,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之情。
颈联“残书十二摩燕阙”与“游子三春别凤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他们离别时的情景。“残书十二摩燕阙”一句中,“十二”指的是十二个残缺的书简,“摩燕阙”则是指他们手持这些残缺的书简,反复摩挲京城的宫门,以此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游子三春别凤城”一句中,“三春”指的是三个春天,“别凤城”则是指他们在三个春天里分别了凤城——也就是京城。这两句既表达了他们对京城的眷恋之情,也暗示了他们即将面临的离别之苦。
尾联“戎马在郊愁气象”与“蹇驴温卷拜公卿”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形势和人民苦难的思考。“戎马在郊”一句中,“戎马”指的是战争,“郊”指的是郊外,这里指的是边疆地区。“愁气象”则是指国家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忧愁。“蹇驴温卷拜公卿”一句中,“蹇驴”指的是小毛驴,“温卷”指的是用被子裹着取暖,“拜公卿”则是指向公卿们叩头行礼。这里既有对国家危难的忧虑,也有对朝廷无能的讽刺。
最后一句“北胡南越人多少,且为中朝告太平”,是对整个国家局势的总结和展望。“北胡南越人多少”,指的是北方边境上的胡人和南方边境上的越人各有几千几万,这既反映了当时国家疆域辽阔的现状,也揭示了国家面临的内外压力之大。“且为中朝告太平”一句则是对未来的期望和承诺。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稳定的愿望,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
全诗以送别为线索,层层深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关切。无论是对友人的离世,还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思,都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