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颠宋蹶电中过,佛法其如世运何?
一例称师更称祖,可怜人拜大峰多。
【注释】
唐颠宋蹶:唐代的僧人,因禅宗兴盛而被称为“唐颠”,宋代的僧人,因禅宗衰败而被称为“宋蹶”。电中:即雷电之中。电中过:在雷电之中度过。佛教认为,人有业障,则遭受雷击,此为业报。
佛法:佛教的教义。世运:世间的运数。佛教讲究因果报应,认为人的一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一例称师更称祖:一个和尚可以称为师父,也可以称为祖师。但这里强调的是,无论称师父还是称祖师,都不如直接称其名号。因为,师父、祖师之名都是人为加上的,而名字本身是天然的,是最真实的。因此,直接用其本名更为恰当。
可怜人拜大峰多:人们往往为了求得佛祖的庇佑,会前往拜大峰山。这里的“大峰”指的就是著名的五台山。然而,由于世人的迷信和盲目崇拜,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佛教的真正含义和修行方法,只是一味地拜佛拜神,祈求平安。这种行为无疑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兴起与衰落为背景,通过对唐代僧人和宋代僧人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真谛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唐代的“唐颠”,还是宋代的“宋蹶”,他们虽然在佛教界有一定的地位,但最终都无法逃脱业报的命运,这正体现了佛教“业力决定命运”的观念。
诗中的“一例称师更称祖,可怜人拜大峰多”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在这里,作者并非是在批评佛教徒们迷信拜佛的行为,而是对他们盲目崇拜、不求真知的态度提出批评。他主张人们应当直接称呼佛陀的名字,而不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对其的敬仰。这种观点既体现了他对佛教真谛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真谛的思考,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