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天久不雨,一雨遂泛滥。
三江势俱涨,有地皆水占。
平乡水过屋,高市水入店。
桑田尽成海,馀者山未陷。
无堤能自坚,有稻不得敛。
灾民露天宿,屡徙常倚担。
生者鹄面立,死者鱼腹殓。
天心夙仁爱,忍使民昏垫。
无家百万人,仰视宁无憾。
虽有泛舟粟,救死亦云暂。
来日良大难,安能久遍赡?
平生愧禹稷,饥溺常在念。
彷徨起中夕,侧目江云暗。

【注释】:

  1. 炎天:炎热的夏天,形容天气异常热燥。
  2. 久不雨:长时间没有下雨。
  3. 泛滥:水漫溢,洪水冲刷。
  4. 三江:长江、黄河、淮河,古代中国三大河流。
  5. 势俱涨:水位都上升了。
  6. 平乡:地名。
  7. 高市:地名。
  8. 桑田尽成海:桑田被淹,变成了大海。
  9. 馀者山未陷:剩下的地方还没有被淹没。
  10. 有堤能自坚:有堤坝能够坚固。
  11. 无稻不得敛:如果没有稻子,就无法收成。
  12. 灾民露天宿:灾民露宿在野外。
  13. 屡徙常倚担:多次搬家,经常背着东西行走。
  14. 鹄面立:形容灾民面黄肌瘦,像鹄鸟一样。
  15. 鱼腹殓:指饿死的人。
  16. 天心夙仁爱:上天总是仁慈的。
  17. 无家百万人:没有家的老百姓,数量上是百万。
  18. 仰视宁无憾:仰望天空,难道不应该感到遗憾吗?
  19. 泛舟粟:泛指救济物资。
  20. 安能久遍赡:怎么能让灾难持续很长时间呢?
  21. 平生愧禹稷:我平时就以治理洪水为己任,感到羞愧。
  22. 饥溺常在念:饥饿和溺水常常在我心头。
  23. 彷徨起中夕:徘徊不定地度过了一个晚上。中夕,傍晚。
  24. 侧目江云暗:侧着身子望着江面上的乌云。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水灾后民众苦难生活的诗作。《述灾》是诗人在面对严重水灾之后所作,诗中通过描绘灾害带来的影响和人们的生存状况,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首联“炎天久不雨,一雨遂泛滥”描绘了连续不断的旱灾后,一场大雨导致的洪水泛滥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冲击。

颔联“三江势俱涨,有地皆水占”进一步描述了因暴雨引发的洪涝现象,不仅江河水位上涨,而且连带影响了大片土地,成为了被淹没的区域。这里的“水占”形象地表达了水灾造成的广泛影响。

颈联“平乡水过屋,高市水入店”则具体描绘了水灾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平乡和高市这两个地点因为洪水的侵袭而变得面目全非。这一联通过对具体地点的描述,加深了读者对于灾难影响的感知。

接下来“桑田尽成海,馀者山未陷”两句则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洪水过后的悲惨景象,昔日的农田变成了汪洋大海,而那些尚未完全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则成为了孤岛,这反映了灾难给人们生产活动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残酷现实。

尾联“无堤能自坚,有稻不得敛”进一步揭示了水灾后农民的生活困境,即使有了防洪设施也不能保证安全,而即便有稻谷也难以及时收割保存。这里的“忍使民昏垫”表达了诗人对政府应对措施的质疑,指出政府未能有效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水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关注和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