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老桂,已阅五百年。
不知众木中,何自全其天。
得毋月宫树,落子生此间。
亭亭十丈许,翠盖凌秋烟。
花时十里香,黄雪霏霏然。
此桂天下无,是当别作图。
上图栖翠凤,下图覆玉蜍。
再阅五千年,见桂知吾庐。

【译文】

山中生长着一株老桂树,已经过了五百年。

不知在这众木之中,这棵桂树是凭什么保持其自然天性。

难道不是月宫中的桂树,落子生在人间吗?

它高高地矗立着,有十丈高,翠绿色的枝叶盖过秋天的烟雾。

开花时十里飘香,黄白相间的花如霏霏细雪。

这种桂花天下无双,应该另作一幅画来赞美它。

上面的图上画着翠凤,下面的图上画着玉蜍。

又过了五千年,见到这棵桂树才知道我的居所。

【注释】
以:介词,用。
心太平:即心太平图,相传为唐代画家李思训所绘,后归张志和珍藏。此指作者自画之《心太平草庐图》。移写:摹画。
草庐:简陋的房屋。
五、六句:谓桂树经五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茂盛,与周围的树木不同。
何:何事,何故。
得毋:难道。
亭亭(亭挺):耸立的样子。
十丈许:约略说十丈左右。
翠盖:青翠的枝叶像伞盖一般遮覆着地面。
亭亭:形容姿态优美。
秋烟:秋天的云气。
黄雪:黄色如雪的花。
此桂:这里的桂花。
天下无:世上没有。
别作图:另外绘制一幅图画。
栖翠凤:上面画有一只翠色的凤凰。
覆玉蜍(chú chú):《山海经》载:东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上多仙灵,而“西王母梯几九级,玉台十二重”,台高三千仞,上有九千人,日游其下。又有“瑶池”在西王母殿前,池中常有龙鱼,但不见鼋鼍。玉蜍即“玉龟”。
再阅:经过又一个五百年。
见桂知吾庐:《心太平草庐图》中画了一株桂花,说明作者居住的地方也是山中幽静之所。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名画《心太平草庐图》的七言古诗。诗中的桂树是诗人心中的美的形象。从诗人笔下看,这株古桂不仅枝繁叶茂,而且香气袭人,令人赞叹不已。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心太平草庐图》是一幅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作品。画面中以一树桂花为主景,周围簇拥着众多树木,构成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观。诗人在题画诗中将这幅作品与传说中的月宫桂树相比较,并巧妙地指出:“得毋月宫树,落子生此间。”表达了自己对这株古桂的独特见解,即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颗种子长成的。这种看法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却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顽强精神的赞美。诗人还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认为这株古桂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天性,不随众花而凋零。因此,诗中说:“不知众木中,何自全其天。”这句话既是对画中古桂的赞赏,也是对整个宇宙万物生存规律的高度概括。诗人通过这幅作品,表现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一是构思巧妙。诗人把眼前的景物与历史联系起来,使画中之景与心中之景融汇在一起。二是语言简练。诗句虽短小,却内涵丰富,富有诗意,充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三是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画中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感悟,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