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俯清溪,中有招提地。
今晨发游兴,行蹑樵迹至。
寺古门半颓,剥落馀榜字。
乡人利邀福,因乡遂名寺。
残僧缺梵诵,一饱无佗志。
依稀临济宗,欲说犹能记。
自从达摩来,妙法指心示。
渡江芦径折,面壁石留志。
莲宗衍花叶,顿渐派遂异。
初惟北宗显,蝉联帝师位。
南宗晚出抗,衣钵鸣法器。
南祖北则祧,顿兴渐乃避。
遂教曹溪水,一滴十方醉。
兹地本岭峤,固应濡染易。
宗风昔方盛,英伟多法嗣。
初祖各开山,并擅大神智。
此间百里近,遂有神僧二。
南岩坐圆应,阴那据惭愧。
禅宗不可作,僧反为佛累。
岂知古天竺,象教亦颓坠。
祅神出持世,魔氛日以肆。
瞿昙佛故种,受侮来异类。
豆瓜强剖分,净土遽易置。
五部皆孱王,龙象力难庇。
慈悲睹末劫,慧眼应垂泪。
昙华久不现,见叶纷相弃。
【赏析】
此诗作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秋,诗人在岭南途中经过兴福寺。
全诗共八句四十字,每句七言,除首句外,其余皆对仗工整。
“西山俯清溪,中有招提地。”首句写景:群山环抱的西山,俯临着一条清澄的小溪,小溪之中有一块修行的地方,这就是招提寺。
第二、三句写游兴:“今晨发游兴,行蹑樵迹至。”早晨起来,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这次游览。沿着砍柴人的足迹,我一路走来。
第四、五句写所见:寺庙已残破不堪,门楼半倒塌,上面还残留着一些匾额和题词。
第六句用典:“乡人利邀福,因乡遂名寺。”这里说的是:乡里的人在寺院求福祈福,所以取名为招提寺。
第七、八两句写寺中僧人:“残僧缺梵诵,一饱无佗志。”寺里只剩下一个僧人,没有其他僧侣。这个僧人已经吃饱了饭,没有了别的追求。
第九句化用典故:“依稀临济宗,欲说犹能记。”这僧人似乎还能回忆起临济宗的禅风。
第十一句化用典故:“自从达摩来,妙法指心示。”自从达摩来中国传教后,禅宗的真谛就通过指心的方法传给了后世。
第十一、十二句写禅宗的发展:从北朝以来,禅宗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后来南方禅宗兴起,取代了北方禅宗,于是禅宗便逐渐走向衰微。
第十三句化用典故:“遂教曹溪水,一滴十方醉。”禅宗的教义就像曹溪河水一样,流经天下各地,使无数众生沉迷其中,如醉如痴。
第十四句化用典故:“兹地本岭峤,固应濡染易。”这里的佛教思想原本就应该广泛流传,易于接受。
第十五、十六两句写禅宗的发展:“宗风昔方盛,英伟多法嗣。”昔日禅宗宗风正鼎盛时期,有许多杰出的弟子传承佛法。
第十七句化用典故:“初祖各开山,并擅大神智。”这些开宗立派的祖师们都是神通广大的高僧。
第十八句化用典故:“此间百里近,遂有神僧二。”这里离这些祖师们的庙宇很近,所以出现了两位神僧。
第二十、三十两句写禅宗的变迁:“南岩坐圆应,阴那据惭愧。禅宗不可作,僧反为佛累。”在南岳衡山中,有一位名叫圆通的神僧,他在那里修行。
最后四句化用典故:“岂知古天竺,象教亦颓坠。祅神出持世,魔氛日以肆。”哪里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也已经衰落了,外来的邪灵也乘机而入,佛教界的魔障一天比一天严重。
第二十五句化用典故:“瞿昙佛故种,受侮来异类。豆瓜强剖分,净土遽易置。”由于佛陀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净土寺。
第二十六句化用典故:“五部皆孱王,龙象力难庇。”这里曾经是五座大寺的所在地,但现在都已破败不堪,无力保护佛教。
尾联感慨道:在末法时代中,佛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只有慈悲的心才能拯救佛教于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