舳舻运万斛,陆续淮河湄。
米虽腐亦香,馈者食易为。
去岁已告灾,计今且及期。
颇闻被灾处,草木无根皮。
不知馈民况,能再支许时?
念此不能餐,北望挥涕洟。
作诗用报君,勉哉速驰驱。
晓沧惠香米,兼以诗贶,赋此为谢,并送之汀州
苏轼在元丰六年(1083年)六月,任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七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十月,移儋州。次年二月,又移雷州编管。他于九月一日离雷州,十一月二日到达琼州,十二月初五日又从琼州出发,十一月二十五日到达雷州。
《答苏子由书》中说到“自惠州移于儋耳,而子由亦来此”,可见苏轼此时已在海南岛的儋州。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到:“某到雷州,已三日矣。”可见当时他已经在雷州了。
舳舻运万斛,陆续淮河湄。
舳舻:船行的样子。万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一万斛即十万斗。这句是说船队运送着万斛粮食。
陆续:一个接一个地。湄:水边。
米虽腐亦香,馈者食易为。
这句说即使米已经腐烂了还是可以食用,因为人们吃了容易消化。这句也是对上一句的回答。
去岁已告灾,计今且及期。
去年已经遭受了灾害,现在正好到了灾荒时期。
颇闻被灾处,草木无根皮。
听说受灾的地方,草木都没有根和皮。
不知馈民况,能再支许时?
不知道百姓的情况怎么样,能不能度过灾荒呢?
念此不能餐,北望挥涕洟。
想到这些就吃不下饭了,只能向北流泪。
译文:
苏轼乘坐着船只运送着万斛的粮食,沿着淮河岸边缓缓前行。虽然粮食已经腐烂了但依然可以食用,因为人们吃了容易消化。听说受灾的地方,草木都没有根和皮。不知道百姓的情况怎么样,能不能度过灾荒呢?想到这些就吃不下饭了,只能向北流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海南岛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担忧。
首二句写自己乘船运输粮食,顺流而下。次二句写粮食虽然已腐烂,但还能食用。第三联进一步写粮食虽然腐烂,但百姓们仍然能够忍受苦难继续生活,因为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第四联转入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他们是否能够在灾荒中度过难关呢?第五至八句写自己的忧虑和悲伤。他无法吃下这难以下咽的饭菜,只能向北方流泪。整首诗通过描写自己对百姓的关心和忧虑之情,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