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良所,济几何?长安落花日日多。不忍落花付流水,欲落不落扶之起。
今日园中桃,昨日道旁李,还汝自由自今始。噫戏乎嗟哉!
羲轩子孙奴隶矣;更复漂流海外作人豕,可哀岂独儿女子。
济良所,奈何许!

新乐府四章其二,花赈会

诗中丘逢甲通过描绘一幅群花在灾难中挣扎求存的图画来表达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善行的赞美。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颂扬,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丘逢甲(1864年-1912年),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等。他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后生于台湾彰化。同治三年,他于台湾出生,光绪十四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丘逢甲以诗人身份著称,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他的诗歌风格朴实无华,充满真情实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诗中“济良所,济几何?长安落花日日多。”表达了丘逢甲对于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关切。长安即指古都长安,这里代指繁华城市。诗中提到的落花,象征着凋零、衰败的社会景象。诗人以“长安落花”比喻社会的动荡不安,而“日日多”则强调了这种衰败的持续和频繁。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隐喻社会现状,展现了其深邃的思考力和敏锐的社会责任感。

“不忍落花付流水,欲落不落扶之起。”此句描绘了诗人对那些无助之人的同情。落花无法自主地随波逐流,被风吹散或落入河流,诗人用“欲落不落扶之起”的形象语言表达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诗人希望这些受困的人能够得到救助和支持,不被无情的命运所抛弃。这种情感贯穿整篇诗歌,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弱者的深切关怀。

“今日园中桃,昨日道旁李,还汝自由自今始。”此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期望。诗中的“园中桃”和“道旁李”分别象征过去的繁荣与现在的衰败,暗示着过去的美好时光已经被遗忘或破坏。诗人希望这些曾经受人尊敬的植物能够重获自由,重新开始它们的生命周期。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新时代的渴望。

“噫戏乎嗟哉!羲轩子孙奴隶矣;更复漂流海外作人豕,可哀岂独儿女子。”最后一句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诗人用神话中的羲和、轩帝以及海上的船只来比喻那些被迫成为奴隶的人们。他们像被遗弃的船只一样飘荡在外,遭受风浪的摧残。这里的“人豕”指的是被异族征服或奴役的中国人,诗人用“漂泊海外作人豕”的形象语言表达了对民族屈辱和苦难的深刻感受。诗人感叹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针对儿童和妇女,而是整个社会都受到了牵连和伤害。这一诗句强烈呼吁人们关注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新乐府四章其二花赈会》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展示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正义的坚定追求,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艺术,还能从中汲取力量,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