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旄朝至未安营,夕见妖氛蚁附城。
自击鼓鼙亲率战,能教妇孺尽持兵。
挥戈共效田横死,结草难回魏颗生。
南八乞师终不应,睢阳千古恨难平。
《哭江忠烈》是清代诗人叶坤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深沉的哀思和激昂的情感,表达了对江忠烈英勇牺牲的缅怀和对其忠诚精神的赞颂。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 诗句解释:
- 旌旄朝至未安营:早上带着战旗出发时尚未找到合适营地,形容出征前的匆忙和不确定性。
- 夕见妖氛蚁附城:傍晚时分,敌人像蚂蚁一样聚集在城下,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
- 自击鼓鼙亲率战:亲自指挥战斗,展现了领导者的勇气和决心。
- 能教妇孺尽持兵:即使妇女和儿童也能拿起武器参战,体现了军民团结的精神。
- 挥戈共效田横死:一起效仿田横的壮烈牺牲,表达共同为国捐躯的决心。
- 结草难回魏颗生:用尽全力也难以挽回魏颗(即魏颗)的生命,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痛。
- 南八乞师终不应:向南乞求援军始终不被答应,反映了战场上的孤立无援。
- 睢阳千古恨难平:因为睢阳战役的失败而永远感到遗憾,表明历史评价中对于这场战役的看法。
- 译文注释:
- 原诗为七言律诗,押庚韵,采用白话文翻译,每句七个字,共有四联八句。
- 关键词“旌旄”意为指挥旗帜,“夕见妖氛”指敌人聚集的迹象,“鼓鼙”指战鼓和战锣,“戚”通“戚”,意为悲伤。
- 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悲壮感的作品。通过对江忠烈英勇事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英雄烈士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诗中的“挥戈共效田横死”和“结草难回魏颗生”等句子,不仅展现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死离别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从内容来看,它很可能是在某种军事压力或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以及对那些为国家牺牲的英雄们的怀念。
通过对《哭江忠烈》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价值。这不仅是对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人民精神状态的体现,以及对英勇牺牲者的永久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