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宇烟霄上,芒鞋翠霭间。
一声云里磬,万叠槛前山。
远树悬残日,长河绕故关。
因之悲往事,断碣剔苔斑。

【解析】

此诗是游白塔山寺时所题,描写了诗人登临古寺所见的景致。首联写登高之所见:绀宇烟霄上,芒鞋翠霭间。“绀宇”,深蓝色的楼阁,这里指白塔山寺的佛殿。“烟霄”形容云雾缭绕之景;“翠霭”指青翠的山色。“芒鞋”即草鞋,泛指行者。“翠霭间”,指在青翠山色之间;“芒鞋翠霭间”,则指在穿行于青山翠树之中。“芒鞋”与“翠霭”相对称,“翠”“碧”相映衬,写出了山寺周围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悠然自适的心情。颔联写登高之所见:一声云里磬,万叠槛前山。“声”,指云中传来的钟声;“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制,击之可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法音》卷八:“夫磬者,所以象天地之气,而应万物之声。”《法苑珠林》: “天帝闻其音,皆为欢喜。”《大乘起信论》载:“天乐奏鸣,百福所集,诸梵天众,悉皆欢喜。”“云里磬”,指云气中的钟声,这里以听觉来写景物,把静物化成了动态,更富于形象感。“万叠槛前山”,“槛”是台阶的意思。“万叠”指层层叠叠,层层向上延伸的台阶。“槛前山”,指登上白塔山后所看到的远景。“万叠槛前山”,不仅写出了白塔寺的地势高耸入云,而且使人联想到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万叠”与“槛前”相对称,“千”“万”相呼应,写出了诗人登高后的豪迈情怀。颈联写近观之所见:远树悬残日,长河绕故关。“远树”,指远处的树木,“悬”有下垂之意。“残日”指落日的余晖,“长河”指流经山前的河流。“残日”与“悬日”相对称,“残”“悬”互为补足,既表现出夕阳西下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在夕阳下久久伫立的情景,写出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尾联写因景而生之感:因之悲往事,断碣剔苔斑。“因之”意为由于这些景观触发了诗人的回忆;“往事”是指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情。“断碣”,残破的石碑;“剔”是清除的意思。“苔斑”,指苔藓的颜色。“断碣”与“苔斑”相对称,“残”“斑”互相映衬,写出了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无限留恋。

【赏析】

此诗是游白塔山寺时所题。全诗四句,每联都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写得很有层次感,前后两部分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首联写登高之所见。“绀宇烟霄上,芒鞋翠霭间。”这是说:一座深蓝色的佛堂(绀宇)耸立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芒鞋”,指草鞋;“翠霭”,指青翠的山色。诗人登山观景,站在高处眺望,只见山峦重叠,云霞缭绕,一片青翠之色。他穿着一双草鞋,行走在这茂密的山色之间。“芒鞋”、“翠霭”与前面的“绀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完整。

颔联写登高之所见。“一声云里磬,万叠槛前山。”这是说:一阵钟声响起,万叠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两句诗通过视觉来写景物,把静态的景物变成动态的景物,使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和动感,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颈联写近看之所见。“远树悬残日,长河绕故关。”这是说:远处的杨柳树垂挂着残阳,一条长长的河流环绕着古老的边塞关隘。“远树悬残日”写的是一种静态的画面,而这种画面又是在诗人眼中产生的,因而显得格外动人。“长河绕故关”,写的是一种动态的画面,但这种画面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而也显得格外动人。

尾联写因景而生之感。这一联是诗的结语。“因之悲往事,断碣剔苔斑。”这是说:由于这些景色触动了诗人的记忆,使他想起了过去的事。“断碣”,是指倒塌的石碑;“剔”是清除的意思。“苔斑”是指苔藓的颜色。“断碣”与“苔斑”相对称,“残”“斑”互相映衬,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完整。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发情感,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