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入蒹葭即草庐,云深三径俗尘疏。
青苔昼掩维摩室,红叶秋生水竹居。
谢客湖田常挂榻,送僧山寺漫停车。
已知杖履归来晚,独逞天风唱步虚。
这首诗的译文是:
我渡过蒹葭进入湖田,寻找严髻珠先生却未遇。
走进云深三径的草庐,世俗尘埃已远离。
青苔覆盖的维摩室被掩映着,红叶飘零的秋水竹居中。
谢客常在湖田挂榻,送僧山寺漫停车。
已知杖履归来晚,独逞天风唱步虚。
注释:
- 访:探望、拜访
- 严髻珠先生:严髻珠,即严子陵,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以隐居不仕著称。
- 湖田:指湖边田地,泛指隐居之地。
- 渡入蒹葭即草庐:渡过蒹葭,进入了一座简陋的草庐。
- 云深三径:形容山林之幽深,三径指的是通往隐者的小路。
- 俗尘疏:世俗尘埃已经远离。
- 维摩室:维摩诘,即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经》,佛教经典之一。
- 秋生水竹居:秋天的景色映衬着水边的竹林居所。
- 谢客:辞去客人。
- 湖田常挂榻:指经常在湖边田地里休息。
- 送僧山寺:送走僧人到山上的寺庙。
- 杖履:拄着的拐杖,这里用来形容隐居生活。
- 天风:自然之风,比喻超脱尘世的清高境界。
- 步虚:道教修行者在夜晚行走于云端,模仿仙人的声音,以期修炼成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寻严髻珠先生却未遇的情形,以及他在湖田的隐居生活。诗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追求。例如,“青苔昼掩维摩室,红叶秋生水竹居”通过描绘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室以及秋天水竹居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谢客湖田常挂榻,送僧山寺漫停车”则反映了诗人与外界交往的局限,他常常在湖边田地里休息,而送走僧人后则常常停车。最后两句“已知杖履归来晚,独逞天风唱步虚”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的渴望,以及对道教修行者的赞美。整首诗既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