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富才何啬遇,性甘淡薄心平恕。
兴勃勃然从我游,一载拘挛江上住。
二月三月春正好,行歌被酒寻野趣。
高峰寺里澹公园,桃花李花开几树。
子规多事忽弄声,叫得刘郎要归去。
断纨碎墨束巾箱,败毫剩稿缠无数。
蚕丝麦穗酒旗风,如油滑滑江村路。
秃尾驴子踏落英,模糊山雨垂杨渡。
重来之约在秋暮,记得叮咛握手处。
【注释】
长句赠云生即送其北归:长诗赠送云生,即将他送走。
刘子富才何啬遇:刘姓之子有才华,为何要吝惜相遇呢?啬遇,吝啬相遇。啬,吝啬;遇,相会。
性甘淡薄心平恕:天性喜欢淡泊,心境平和宽和。甘,喜好;淡薄,淡泊;心平恕,心胸宽大宽容。
兴勃勃然从我游:兴致蓬勃地跟随我游览。兴勃勃然,意气风发的样子。
一载拘挛江上住:一年来拘束在江边住了。一载,指一年;拘挛,约束;江上住,居住在江边。
二月三月春正好:二月、三月是春季的时期,正是花开的好时节。
行歌被酒寻野趣:一边行歌一边饮酒,寻找野外的乐趣。
高峰寺里澹公园:高峰寺里的公园。澹,静谧、清幽。
桃花李花开几树:桃花与李花盛开着,开了几棵。
子规多事忽弄声:杜鹃鸟忽然发出声音。子规,杜鹃鸟,鸣叫声类似“咕嘟咕嘟”,故称子规,又作杜宇。多事,经常惹人烦恼的事情;忽弄声,忽然发出声音。
叫得刘郎要归去:杜鹃叫得如此凄厉,以至于让我想回家。
断纨碎墨束巾箱,败毫剩稿缠无数:断了的丝织品、碎碎的墨迹、捆好的头巾、缠满的残稿。纨,丝织品的一种;碎墨,碎纸片;束,捆扎;巾箱,装杂物的箱子;败毫,破笔头;剩稿,剩下的文稿;缠无数。
蚕丝麦穗酒旗风,如油滑滑江村路:春天蚕丝丰收了,麦穗金黄了,酒旗飘动于风中,犹如油亮的绸缎般光滑。蚕丝、麦穗、酒旗、江村路等,都是春天的景象。
秃尾驴子踏落英:秃尾巴的小驴在花瓣上踩过。秃尾驴子,没有尾巴的驴;踏落英,踏着落花。
模糊山雨垂杨渡:朦胧的山雨笼罩着垂杨树,雨水从垂杨树的枝叶间流过。
重来之约在秋暮,记得叮咛握手处:再次相聚的时间定在秋季傍晚,记得那天我们紧紧握手的情景。
【赏析】
此诗为作者赠别友人云生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半段写景抒怀,后半段写友离别,抒发依依难舍之情。
首联以“刘姓之子”点题,表明这是一位姓刘的朋友,并突出了他才华横溢的个性。“刘氏之子”既指刘云生,也暗含“云生”二字;“才何啬遇”,意思是说刘云生才能高强,却并不吝惜与别人的交往。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反诘的语气强调朋友间的相互尊重和珍视友情。
中间两联则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色图。“兴勃勃然从我游,一载拘挛江上住。”描绘的是友人随自己一同游玩的快乐场景。这里的“兴勃勃然”形容友人兴致很高,而“一载拘挛”则形象地表现了友人因长时间逗留在江南而感到拘束的心情。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友人的欢快心情与他自己的拘谨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接下来两句则是对友人离开时情景的描绘:“二月三月春正好,行歌被酒寻野趣。”这里既点明了时间,又写出了友人离开时的心情。“二月三月春正好”,意味着此时正值江南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而“行歌被酒寻野趣”则描绘了友人在离开前欢乐畅饮、纵情歌舞的情景。这两句诗既展现了江南春日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友人离去时的不舍之情。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友人离去时的场景:“高峰寺里澹公园,桃花李花开几树。”这里既提到了地点,又描述了景色。“高峰寺”是一座古寺庙,而“澹公园”则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园林。“桃花李花开几树”描绘了园内桃花盛开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友人离去带来的遗憾。
第四联则转入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子规多事忽弄声,叫得刘郎要归去。”这里既提到了杜鹃鸟,又表现了友人离去时的情景。“子规多事忽弄声”指的是杜鹃鸟突然啼叫起来,而“叫得刘郎要归去”则形象地表达了友人离去时的声音和情绪。这一联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对友人离去的印象。
最后两联则是对友人再次相聚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再次相聚场景的回忆:“断纨碎墨束巾箱,败毫剩稿缠无数。”这句诗既提到了物品,又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断纨碎墨束巾箱”指的是收拾好的物品和衣物;而“败毫剩稿缠无数”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当时整理稿件、回忆往事的情景。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再次相聚时光的珍惜。
末联则是对再次相聚时刻的期待:“蚕丝麦穗酒旗风,如油滑滑江村路。”这句诗既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又表达了诗人对再次相聚时刻的期盼。“蚕丝麦穗酒旗风”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而“如油滑滑江村路”则传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时刻的向往和期待。
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再次相聚时光的渴望。通过描绘江南春日的美丽风光和与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浪漫而美好的时代,感受到友情的力量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