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夫前导牵以縆,升者四耦偕之登。
二十四足相凌兢,如螺旋然如猱升。
又如脱鞲扬秋鹰,忽然置身碧云里。
凹凸一峰对面起,中阻深溪不见底。
当其盘折山之趾,两坡相距几百里。
至此只隔尺有咫,可惜盈盈阻一水。
彼峰行人以手招,此间舆者声嘈嘈。
相望不愁延颈劳,罡风簸荡车摇摇。
青天甚近风逾骄,吹堕彼山良足豪。
自是造物巧布置,忽远忽近眩人意。
故乡回首青山多,相见相见奈尔何。

【诗句注释】

①前导:前面引导。

②牵以縆:牵着绳索,指牵引。

③升者四耦:四个人一起登高。

④二十四足:比喻山路有二十四级台阶。

⑤相凌兢:相互竞争、争先恐后的样子。

⑥如猱(náo)升:像猿猴那样爬着往上走。

⑦脱鞲(gōu):解脱缰绳,表示可以自由行动了。

⑧碧云里:形容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非常美。

⑨凹凸一峰:形容山峦的轮廓起伏不平,高低不一。

⑩中阻深溪:山间有一条深沟。

⑪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⑫盈盈: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⑬彼峰:指对面的山峰。

⑭手招:用手招呼。

⑮舆者:载人的车子。

⑯嘈嘈:形容车行的声音。

⑰青天:形容天空非常晴朗。

⑱造物:指天地万物,大自然。

⑲巧布置:巧妙地安排。

⑳忽远忽近:指远近变化无常。

㉑奈尔何:无奈,没有办法。

【译文】

前导的四人拉着绳索,四个人一齐向上攀登。他们攀上之后,又用绳索将脚系牢。这二十四个阶梯就像是螺旋形地向上攀升。又像是猿猴那样爬着往上走,忽然置身在白云之中。山峦起伏不平,凹凸不平,中间有一条深沟,看不见底部。当他们转过山角后,两坡的距离就有几百里长了。这时,只相隔一尺远的地方,可惜的是只有一泓清泉阻挡。对面山峰的人用手招呼,这边载人车辆的车声嘈杂嘈杂,互相望见却都不愿伸出脖子来眺望。风很大,把车摇晃得很厉害。天空很晴朗,但吹来的风却更加猛烈,把山崖上的树木吹落下来很多。这都是大自然的巧妙布置,一会儿让它们远远地分开,一会儿又让它们靠近在一起。我故乡的青山很多,相见相见奈何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登山的诗作。作者从登上山巅开始,一路写下去,直到到达山顶才收尾。全诗以“相见”为中心,通过描绘山水风光和人物活动,展现了一个壮美的山川景色。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卷。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层次感。例如,他用“如螺旋然如猱升”、“如脱鞲扬秋鹰”等形象的比喻,将人们攀登山巅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他还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他描绘了人们攀登过程中的紧张气氛和兴奋情绪,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激动与喜悦。

诗人还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他细致入微地观察了山间的各种景物,并将其与人们的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富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他用“凹凹凸凸”来形容山峦的形态,既形象地描述了山的起伏不平,又暗示了山的险峻和神秘。同时,他还通过对山间道路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这些描写不仅使诗歌更具有吸引力,还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