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南渡竞衣冠,谁料残棋一局看。
末路功名如狗贱,先朝形胜本龙蟠。
从来烟月悲尘劫,剩有春秋纪圣安。
怊怅雨花台上望,孝陵松柏总摧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首联中“匆匆南渡竞衣冠”一句是说:在元朝统治下,南渡的人们纷纷携带家眷南下江南,争着穿戴华丽的衣帽,以博取朝廷的宠爱。诗人用“匆匆”“竞”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历史现象,既揭示了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又表达了作者对南宋人民被迫南迁的深切同情。而“残棋一局看”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一悲惨的历史画卷:“残棋”,比喻元朝统治下的南宋政权;“局看”,暗示了南宋王朝已经没有希望,只是苟延残喘。这两句是追怀往事,感叹当时南宋王朝灭亡的悲壮场面。“谁料”二字表明了诗人对此局面的惊骇和痛惜之情。

第二联中“末路功名如狗贱”一句,是说:在元兵南下之后,南宋朝廷虽然苟延残喘,但仍然想收复失地,光复大业。但是“末路”一词却道出了南宋的可悲命运:它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上。这里运用反语的手法,以狗来比喻那些卖国求荣的权臣佞幸,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强烈愤慨。而“先朝形胜本龙蟠”一句则是说:南宋之所以能够维持到灭亡,是因为其地域广袤、山川壮丽,有如龙蟠虎踞一般,所以能够长期抵抗住外族入侵。这里诗人以“先朝”指南宋,用“形胜”一词,突出其地理位置优越,江山险要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南宋军民英勇抗金的可贵精神。“先朝”一词在这里还含有不忘故国的意味。“原”即本来的意思,意思是本应如此。

第三联中“从来烟月悲尘劫”一句,是说:自古以来,每当国家多事之秋或战乱之时,总是伴随着烟雾笼罩、月光黯淡的景象,这是人们常说的“烟月悲尘劫”。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将“烟月”比作“尘劫”,说明国家正处于危亡之中。“剩有春秋纪圣安”一句是说:然而,尽管国家处于这样的境地,仍有一些贤才被委以重任,为国效力。“春秋”一词在这里是指代贤能之士,他们忠诚于国家,为保卫祖国而努力。“纪圣安”指的是记录皇帝的安闲生活。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忠贞不渝为国家尽职尽责的人才的敬佩之情。

第四联中“怊怅雨花台上望,孝陵松柏总摧残”两句是说:诗人站在雨花台上遥望远方,心中充满了忧愁,因为他知道这片土地已经沦为战场,许多忠臣义士已经牺牲。而那些曾经屹立不倒的松柏也早已被战火摧毁。“怊怅”是一种惆怅、哀伤的情绪。这里的“雨花台”是南京的一个著名景点,相传南朝宋武帝时,曾在此地设坛祭祀佛教大师鸠摩罗什。而诗人站在雨花台上眺望远方,心中自然充满了对历史的感伤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孝陵松柏总摧残”一句则是说:孝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如今已经遭受战火蹂躏,那些曾经挺立不屈的松柏也已经被毁坏殆尽。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象征手法,将“孝陵”与“松柏”相对照,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答案】

①这首诗是诗人追和厉太鸿秦淮怀古之作。②首联是追忆南渡前的繁华景象。③颔联是追忆南宋灭亡后的情形。④颈联写风雨中的金陵景色。⑤尾联是追怀往事,感叹当时南宋灭亡的悲壮场面。⑥诗人以烟月悲尘劫、春秋纪圣安等词句,写出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心。⑦诗人以孝陵松柏总摧残,寄托自己的忧国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