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断人行,遥天向晚晴。
炊烟青上竹,海气白连城。
日落出渔火,橹多疑雁声。
秋潮涨初足,愁与石塘平。
《野望》
幽径断人行,遥天向晚晴。
炊烟青上竹,海气白连城。
日落出渔火,橹多疑雁声。
秋潮涨初足,愁与石塘平。
注释与赏析:
1. 幽径断人行,遥天向晚晴。
- “幽径”:幽深的小径,形容小路隐蔽而宁静。
- “断人行”:指无人通行的小路,强调了路径的孤寂与寂静。
- “遥天向晚晴”:远处的天空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晴朗,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译文:幽深的小径上没有行人行走,远方的天空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晴朗。
2. 炊烟青上竹,海气白连城。
- “炊烟”:指做饭时冒出的烟,常用来描绘田园生活或乡村景象。
- “青上竹”:形容炊烟袅袅升起,仿佛与青竹融为一体,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 “海气白连城”:这里的“海气”可能是指海面上的雾气,与“城”结合,形成一幅海上城市的画面。
- 译文:炊烟缓缓升起,与翠绿的竹子交融在一起,海雾弥漫连接着远处的城市。
3. 日落出渔火,橹多疑雁声。
- “日落”:指太阳落山的时刻,常常象征着一天的结束。
- “出渔火”:指夕阳映照下的渔船上的灯火。
- “橹多疑雁声”:这里的“橹”(划船用的桨)可能是指渔船上的橹桨,而“疑雁声”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大雁归巢的期待和疑惑。
- 译文:太阳落下时,渔船上的灯火闪烁起来,船上的橹桨声似乎让人联想到远处大雁的叫声。
4. 秋潮涨初足,愁与石塘平。
- “秋潮”:秋天的海水上涨。
- “涨初足”:指潮水刚刚涨起,水位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 “愁与石塘平”:这里的“石塘”可能是指海边的石头堤坝,诗人用“愁与石塘平”来形容自己的忧愁之情随着潮水的上涨而变得更加强烈。
- 译文:秋天的海水开始上涨,水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诗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沉重起来,如同愁绪与海边的石头堤坝一样高过水面。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孤独小径、晴朗的傍晚天空、炊烟袅袅上升、海上城市的景象以及日落、渔船灯火等自然景观,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郁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大海、渔火、大雁等元素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