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玉同分榻,临风思不群。
我怀无可赠,只有半山云。
寒雁横春雾,江梅老夕曛。
杖藜回首处,何日更论文。
【注释】
浮玉:即浮玉山,在江西奉新县。分榻:指分别安息。半山:指李白。寒雁:指李白的好友杜甫。江梅:指李白的好友高适。杖藜:指李白。回首处:指李白酒醒后要与杜甫、高适论诗的地方。
【赏析】
本诗作于天宝三年(744),时诗人正在江西任当涂县令。这首诗是李白送别杜甫和高适上人归山之作。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友情。
首联“浮玉同分榻”,写送别之时,三人同住一床,共度春光。浮玉山为李白所钟爱,故称之。“浮”字暗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乘流则逝,遇险而止”之意,言李白虽好山水,但并不一味追逐名利,而是随遇而安。“分榻”即分宿,指李白送别二人时的情景。
颔联“临风思不群”,点明送别之后,李白独倚窗前,思念杜甫和高适的心情。“临风”二字,既点出送别之时,也是李白独处之时。“思不群”即与众不同,表明诗人的胸襟志向远非一般人可比。
颈联“寒雁横春雾,江梅老夕曛”,写李白送别二人后独自登高望远,所见所感。“寒雁”句,化用谢灵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望海欲为梁,此怀何可量?”意,言李白望着天边飞过的寒雁,心中无限感慨。“江梅”句,化用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言李白看着远处江边盛开的梅花,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尾联“杖藜回首处,何日更论文”,写李白送别二人后独自登高望远,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分。“杖藜”一词出自屈原《渔父》,原意为手扶藜杖行走,此处借指李白自比渔父,表示自己虽然身处官场,却依然保持着清白节操。“回首处”指的是李白曾经和杜甫、高适一起饮酒赋诗的地方,如今物是人非,令人感慨万千。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人格魅力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对仕途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