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京口月,犹得杖藜看。
暂息干戈易,重经少壮难。
江声连戍鼓,人影出渔竿。
晚悟盈亏理,愁君白玉盘。

【注释】京口:今江苏镇江。杖藜(lí):用拐杖。易:停止。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少壮:年轻时期。

【赏析】《中秋看月有感》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月亮和周围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恐惧,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今年京口月,犹得杖藜看。”第一句直接点题,说明这是中秋节时的情景。京口,即今天的江苏镇江,是古代的一个城市。这里的“杖藜”,是指用拐杖行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仍然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月光,并使用拐杖来行走的愿望。

“暂息干戈易,重经少壮难。”第二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这里的“干戈”是指战争所用的兵器,“暂息”表示暂时停歇的意思。诗人认为,在战争时期,人们应该暂时放下武器,过上平静的生活。而“重经少壮难”,则表示在经历了年轻时的战争后,再经历成年时期的战乱会更加困难。这两句话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忧虑。

第三、四两句继续描写了中秋夜的景象:江声连戍鼓,人影出渔竿。这里的“江声”指的是长江的波涛声,“戍鼓”是指边远地区的士兵在夜晚敲击的战鼓声。“人影出渔竿”则是说,人们在月光下捕鱼的身影出现在江边。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生活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晚悟盈亏理,愁君白玉盘。这里的“盈亏理”指的是月亮的盈亏变化,即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而“君白玉盘”则是指月亮,用玉盘来形容月亮的美丽和皎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感悟以及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忧虑。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