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硠惊浪鼓,杳冥散烟雾。下有龙伯驱,上有珠帘布。
神椎杰石裂,脉脉不得渡。初睇根虚无,黯黕渐有遇。
衣袖妙庄严,金人宛镕铸。移时法相微,翛然自来去。
平生耳《齐谐》,景纯《山海注》。幻影惊盲聋,谲诞理亦具。
长啸凌屑霄,海鹤高骞翥。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紧扣诗中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画面;②抓住重点词句作深入赏析;③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意境体会思想情感。
此诗首联“梵音洞”三字起兴,以佛家用语开篇,为后文写景定下了基调。颔联“杳冥散烟雾”,写梵音洞外的自然景观。梵音洞内传出的佛教经声,在空旷的洞外回荡,使洞外的山岚水气弥漫升腾,迷蒙一片。颈联“下有龙伯驱”写洞中奇石。洞中有一块巨石,形状奇特,宛如一条龙在奋力驱赶着什么。尾联“衣袖妙庄严”写洞内的僧人。这僧袍袖口宽大,颜色鲜艳,如同神祇的法衣。
【答案】
译文:梵音洞外,山岚水气弥漫升腾,云雾缭绕。洞里有龙伯在驱赶着什么。洞顶垂下珠帘布幔,上面是佛祖讲经的佛像。
注释:“梵音”:佛教经文中的音调。“磅硠”:形容波涛汹涌的样子。“惊浪鼓”:《楞伽经》说,海潮激荡的声音像鼓声一样响。“杳冥”:幽深。“烟”:雾气。“龙伯”“珠帘”:都是神话传说中物。“神椎”:指石钟乳。“脉脉”:流动的样子。“初睇”:第一次看到。“黯黕”:昏暗。“窈窕”“遇”:窈窕是高远貌。“衣袖”:僧袍袖口。“金人”:《齐谐记》:淮南王刘安好神仙,召术士徐整等入府,命作《神异传》。“移时”:过了很长时间。
赏析:
首联“梵音洞”三字起兴,以佛家用语开篇,为后文写景定下了基调。诗人首先从听觉角度写洞外景象:那梵音洞外传来的阵阵佛音如雷鸣般地震荡着山谷,使周围的山岚水气弥漫升腾,迷蒙一片。这种景象,既是对梵音洞外环境的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也为下文进一步写梵音洞内的奇景作了铺垫。颔联写梵音洞外的自然景观。梵音洞内传出的佛教经声,在空旷的洞外回荡,使洞外的山岚水气弥漫升腾,迷蒙一片。颈联写洞中奇石。洞内有一块巨石,形状奇特,宛如一条龙在奋力驱赶着什么。这一细节的描写,使整个洞穴显得神奇而充满生气。尾联写洞内的僧人。这僧袍袖口宽大,颜色鲜艳,如同神祇的法衣。
这首诗的写作风格是浪漫主义的。诗人以佛家用语开篇定调,并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梵音洞外的环境:阵阵佛音如雷鸣般地震荡着山谷,使周围的山岚水气弥漫升腾,迷蒙一片。这种景象,既是对梵音洞外环境的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也为下文进一步写梵音洞内的奇景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