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时节野烟屯,恻恻寒多独掩门。
入夜雨声偏破梦,一年花事暗惊魂。
野坟处处逢春祭,孤子年年有泪痕。
去岁玉峰曾记住,干戈回首怕重论。

注释

  1.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四月初一。
  2. 禁烟时节野烟屯:指清明节时节田野间弥漫着烟雾。禁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人们会扫墓,同时点燃香烛以纪念逝去的亲人。
  3. 恻恻寒多独掩门:描述天气寒冷,独自一人关门的情景,可能是诗人感到凄凉或孤独。
  4. 入夜雨声偏破梦:指夜晚时分,雨水敲打窗户的声音特别响亮,打破了诗人的美梦。
  5. 一年花事暗惊魂:暗示春天的到来,但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使诗人感到惊恐。
  6. 野坟处处逢春祭:指出清明节期间,到处可见人们为死去的亲人扫墓。
  7. 孤子年年有泪痕:指每年清明节时,独自哭泣的子女们留下了泪水的痕迹。
  8. 去岁玉峰曾记住:指的是去年(可能是前一年)的时候,诗人曾经记忆犹新地回忆起某件事或某个人。
  9. 干戈回首怕重论:表示在经历了战争之后,诗人对于过去的纷争深感恐惧,不愿再次提及或讨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节的景象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死亡和战争的深刻感悟。首句“清明”直接点明了主题,紧接着描述了清明节特有的景象——田野间的烟雾,以及因冷风而显得特别凄凉的情境,这些都烘托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第二句通过“独掩门”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孤独感的表达。第三句中的“入夜雨声”和“一年花事”,分别引出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使得整首诗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忧郁之中。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更为具体的清明节习俗——为死者扫墓。这里的“野坟处处逢春祭”不仅描绘了场景,也反映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之情。而“孤子年年有泪痕”则形象地表达了子女们在清明节时刻的哀伤与不舍。

最后两句“去岁玉峰曾记住”和“干戈回首怕重论”,则透露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以及对战争的警惕和恐惧。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诗歌的结尾显得既深沉又充满哲理。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生命、死亡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