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台不言高,归然苍一城。
乱松俯清江,远水有近声。
落日不肯驻,西风待我生。
临去始一登,填胸弥峥嵘。
闽士轻其乡,有山遂无名。
试数江南北,谁为吾眼明。
【注释】
同:和,跟。暾谷公:即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宽彦:即杨慎(杨升庵),明代文学家。侯登:《明史·杨升庵传》载:“升庵性疏狂,不喜拘束。与邑人张京元、李腾芳、陈一中游。……尝与诸人登邻霄台,赋诗曰:‘此台不言高,归然苍一城。乱松俯清江,远水有近声。落日不肯驻,西风待我生。临去始一登,填胸弥峥嵘。闽士轻其乡,有山遂无名。试数江南北,谁为吾眼明。”
【赏析】
《同暾谷公宽彦侯登邻霄台》,是一首七绝,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作者杨升庵和友人张九龄一起登上邻霄台,抒发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首诗的意境高远,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明快,是咏物抒怀诗中的佳作。
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联对偶。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开头两句“此台不言高,归然苍一城”,写诗人登上邻霄台,放眼望去,只见青山环绕着整个县城。“此台”指邻霄台。这一句以“言”字领起,说明诗人登上邻霄台,面对的是整个县城,而不是一般的楼阁亭台。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写邻霄台四周的景色。“乱松俯清江,远水有近声”两句写邻霄台周围环境,乱松倒映在清澈的江面上,远处江水潺潺流动。这句写远景,写出了邻霄台四周自然环境的美丽。
下面两句“落日不肯驻,西风待我生”写诗人登上邻霄台后的感受。夕阳西下,不愿停留在山上。西风吹来,让人感到凉意阵阵。这句写近景,写出了诗人站在邻霄台上所见所感。
最后两句“临去始一登,填胸弥峥嵘”写诗人离开邻霄台时的心情。这次登上邻霄台,心情十分激动。临走时才真正体会到诗人登上邻霄台的豪情壮志和壮丽景色。
这首诗通过描写邻霄台周围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诗意。全诗语言简练明快,结构紧凑,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