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瑶坛接露台,龙旌遥拂翠华来。
仙韶细度云门奏,玉殿初明泰畤开。
千尺炉烟天外转,九重黻佩月中回。
祠官解有登封意,独向《甘泉》拥赋才。
同施愚山陪祀郊坛
太乙瑶台接露台,
龙旗遥拂翠华来。
仙韶细度云门奏,
玉殿初明泰畤开。
千尺炉烟天外转,
九重黻佩月中回。
祠官解有登封意,
独向《甘泉》拥赋才。
注释:
- 同施愚山陪祀郊坛:与施愚山一起祭祀天地。
- 太乙瑶台接露台:太乙瑶台和露台上相接。
- 龙旗遥拂翠华来:远处的龙旗轻轻掠过翠绿色的旗帜飘来。
- 仙韶细度云门奏:仙人的音乐细细地演奏着云中的曲调。
- 玉殿初明泰畤开:玉石建造的宫殿刚刚亮起,泰祭的仪式就开始了。
- 千尺炉烟天外转:高高的炉烟在天空中旋转。
- 九重黻佩月中回:华丽的礼服和装饰品在月光中反射回。
- 祠官解有登封意:祠堂官员们心中都有登上泰山的意愿。
- 独向《甘泉》拥赋才:《甘泉》,即今陕西省周至县的甘泉宫,是汉武帝的离宫。这里指独自面对《甘泉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郊祀天地的场景的诗作,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于天地神灵的敬仰之情,以及他们在祭祀活动中的虔诚态度。诗人以“同施愚山陪祀郊坛”开头,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与施愚山一起参加了郊祀天地的活动。接着,诗人通过对太乙瑶台、露台以及龙旗等元素的具体描述,展现了郊祀活动的庄重和神圣。其中,“仙韶细度云门奏”一句,更是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将神仙的音乐形象化为现实,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此外,诗人还通过对玉殿、炉烟等元素的描绘,进一步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的时代。
最后两句诗则通过祠官和《甘泉赋》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祭祀活动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诗人认为,祭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因此,他选择独自面对《甘泉赋》,以示他对祭祀文化的重视和尊崇。这种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更加丰富多样,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