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丛菊任蒿莱,潦倒荒亭倚酒杯。
越鸟频惊华发尽,吴山犹带夏云来。
十年大漠催关笛,一夜寒江尽落梅。
南国至今多旧迹,知君更上越王台。

赠别姜如须

故乡丛菊任蒿莱,潦倒荒亭倚酒杯。

越鸟频惊华发尽,吴山犹带夏云来。

十年大漠催关笛,一夜寒江尽落梅。

南国至今多旧迹,知君更上越王台。

注释

  1. 故乡丛菊任蒿莱:故乡的自然环境是丛生着菊花和蒿草,形容环境的荒凉。

  2. 潦倒荒亭倚酒杯:在荒芜破败的亭子中,我独自倚靠在酒杯边,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落魄状态。

  3. 越鸟频惊华发尽:越地的鸟儿频繁地发出惊飞之声,使得诗人感到自己的华发已经逝去,感叹岁月流逝。

  4. 十年大漠催关笛:在广阔的沙漠中度过了十年时间,关塞的号角声如同催促般回响,暗示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5. 一夜寒江尽落梅:一夜之间,随着寒风,江边的梅花纷纷凋零,象征季节的更迭和生命的无常。

  6. 南国至今多旧迹:南国的土地上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过去的遗迹,反映了历史的深厚底蕴和文化的传承。

  7. 知君更上越王台:知道您还将登上越王台上的高处,鼓励对方继续前行,追求更高的目标。

    赏析

    宋琏的这首诗《赠别姜如须》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经历及对友人的勉励,展示了一种超越个人困境、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又有对人生经验的深刻反思。首句“故乡丛菊任蒿莱”便设置了一片荒凉的背景,而紧接着的“潦倒荒亭倚酒杯”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感。然而,即便处于如此逆境,诗人也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例如“越鸟频惊华发尽”中的感慨,既显示了岁月无情,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

  • 情感表达:诗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

  • 艺术手法:运用了对比(如将荒凉的环境与内心的孤独相对照)、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思想内涵:诗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如生命的短暂与美好、人生的起伏与奋斗等,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译文

    故乡丛生菊花杂草,潦倒荒亭我靠杯盏为伴。
    北方的飞鸟频频惊起,使我白发已随秋意渐残。
    在广袤的沙漠中度过了十年,那关塞的号角声如旧梦难圆。
    一夜寒风吹落江边梅花,南方的古迹依旧历历在目。
    愿你能登临越王台更高处,展现你的远见和抱负。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观作为背景,巧妙地烘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句中的“丛菊”与“蒿莱”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揭示了环境的荒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接着,“潦倒荒亭”四字,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境遇,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越鸟频惊华发尽”一句,更是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历史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理想的追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朝初年,具体时间不详。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宋琏的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他通过抒发个人的情怀和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心声。诗中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感慨,都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