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屋参差路转纡,社中忽见数番奴。
文身自昔称殊国,断发于今入版图。
墙以竹环皆郁翠,屋因茅搆束薪刍。
争弹口里同心调,携手成婚醉酪酥。
番社
社屋参差路转纡,社中忽见数番奴。
文身自昔称殊国,断发于今入版图。
墙以竹环皆郁翠,屋因茅构束薪刍。
争弹口里同心调,携手成婚醉酪酥。
注释:
- 番社:古代对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点的一种称呼。
- 社屋参差路转纡:形容社屋建筑错落有致,道路曲折蜿蜒。
- 社中忽见数番奴:指在社屋内忽然发现了几位来自不同民族的男子。
- 文身自昔称殊国:指纹身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被视为他们独特的身份标志。
- 断发于今入版图:意为如今这些少数民族已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不再保留原有的发型。
- 墙以竹环皆郁翠:墙壁上装饰着竹制的花环,显得郁郁葱葱。
- 屋因茅构束薪刍:指房屋是用茅草搭建的,周围堆放着木柴和草料。
- 争弹口里同心调:指这些少数民族男子正在用口哨吹奏一曲和谐的曲子。
- 携手成婚醉酪酥:意为这些男子与当地的女子结为夫妻,共同享受美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风貌。首句“社屋参差路转纡”,形象地描绘了社屋的错落有致和道路的曲折蜿蜒。接着,诗人发现“社中忽见数番奴”,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神秘气息和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
“文身自昔称殊国”一句,表达了这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文身,以及他们作为独立国家的自豪感。“断发于今入版图”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归属变化,即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领土。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也体现在服饰、建筑等方面。
诗中提到的“墙以竹环皆郁翠”,反映了少数民族对色彩的独特追求和审美情趣。而“屋因茅构束薪刍”则揭示了这些地方的建筑特点,简单实用,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
“争弹口里同心调”和“携手成婚醉酪酥”两句,描绘了少数民族男子与当地女子的欢乐场景。他们通过音乐和美食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少数民族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和包容性。它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