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踏山翠夜湖月,借得行云三只袜。
袜敝可以狮子呼,招邀更赴云林娱。
路入云林尘念绝,世事佛云不可说。
蛮山奔走年复年,西湖一卧宁非缘。
肯以东施比如玉,西子西湖看不足。
亭下泠泠鸣冷泉,入听何必非管弦。
洞访纯阳共一哂,倒出石林垂玉笋。
云林纪游次孙琴西观察韵朝踏山翠夜湖月,借得行云三只袜。
袜敝可以狮子呼,招邀更赴云林娱。
路入云林尘念绝,世事佛云不可说。
蛮山奔走年复年,西湖一卧宁非缘。
肯以东施比如玉,西子西湖看不足。
亭下泠泠鸣冷泉,入听何必非管弦。
洞访纯阳共一哂,倒出石林垂玉笋。
【注释】:
- 云林纪游:在杭州时所作诗作,记录游览云林寺的感想。
- 次孙琴西观察韵:是次孙琴西所写《云林寺观瀑记》中的韵文,作者用此作为题目,表示自己对这首诗的喜爱,并在诗中加以回应。
- 朝踏山翠夜湖月:清晨漫步于青山翠绿之间,夜晚则欣赏着湖光月色。
- 借得行云三只袜:指在游玩时借用了三只鞋和一只袜子,以便于行走。
- 袜敝可以狮子呼:意为袜子破了,可以像狮子一样咆哮。
- 招邀更赴云林娱:被邀请去参加云林寺的活动,一起享受欢乐。
- 路入云林尘念绝:进入了云林寺,心中的杂念也消失了。
- 世事佛云不可说:世间的事情和佛教的道理是无法说清楚的。
- 蛮山奔走年复年:在蛮山区奔走已经有很多年了。
- 西湖一卧宁非缘:在西湖边上休息,难道不是有缘吗?
- 肯以东施比如玉:是否愿意将东施比作美丽的玉人?
- 西子西湖看不足:无法将西施与西湖相提并论,因为她的美丽远超过西湖。
- 亭下泠泠鸣冷泉:在亭子的下面听着泠泠的泉水声。
- 入听何必非管弦:听到泉水的声音也就足够了,不需要其他的音乐伴奏。
- 洞访纯阳共一哂:前往纯阳洞拜访道教的神仙,得到了他们的嘲笑(笑)。
- 倒出石林垂玉笋:从石林中倒出一颗颗晶莹的玉石,犹如玉笋般挺拔。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赞自然风光的诗歌。诗人以云林寺为背景,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佛教道理的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联“朝踏山翠夜湖月,借得行云三只袜”描绘了早晨登山观赏山景,晚上泛舟湖上赏月的情景。诗人通过这样的场景设定,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借得行云三只袜”这一细节,也暗示了他在旅行中的随性自在,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颔联“袜敝可以狮子呼,招邀更赴云林娱”则是诗人想象的一种奇特情境。当袜子破了之后,他可以用狮子来呼唤,并因此受邀参加云林寺的活动。这两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颈联“路入云林尘念绝,世事佛云不可说”进一步揭示了他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当他进入云林寺时,所有的烦恼和杂念都已消失,而关于世间事物和佛教道理的思考也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这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心灵的自由境界。
尾联“蛮山奔走年复年,西湖一卧宁非缘”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选择的感慨。他在蛮山区奔走多年,最终选择在西湖边休息,这其中是否有缘分呢?这既是一种无奈的接受,也是一种对生活深度思考后的豁达选择。
最后两句“肯以东施比如玉,西子西湖看不足”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将东施比作美丽的玉人,而将西施与西湖相比,认为她的美丽远超过了西湖。这种比较不仅展现了他对美的独到见解,也表达了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视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特审美观。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也是一篇富有哲理的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