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能全历劫时,一抔无恙水之湄。
梅留傲骨撑晴昊,竹写高怀认古碑。
名姓久登《高士传》,丹青空系后人思。
东风岁岁逢寒食,谁踏蘼芜酹一卮。
【赏析】
梅花和尚墓,又名梅花庵。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门外钟山南麓。据传为晋代高僧支遁之墓。唐大中二年(848)重建。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作“梅花书院”,后屡废屡建,至明代渐废而荒。明弘治十四年(1501),御史杨继盛题诗:“梅僧何许人,有名在青史。”(《南京游览志》卷二)。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僧性朴重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僧人智全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智全又重修并题额。乾隆五十三年(1788),智全重修,题额“梅花和尚墓”。此后,梅花庵逐渐荒凉衰败。民国初年,庵内建筑被毁,仅存石碑一通。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部门在梅花庵原址上复建“梅花庵”,现尚存梅花阁、梅花堂等建筑。
这首诗是诗人对梅花和尚墓的描写。首联写墓地的形胜;颔联点出墓主的遗风;颈联写历代名人对其的评价;尾联以景结情,寄托了作者对梅花和尚的敬仰之情。
梅花和尚墓,位于钟山南麓,因墓前古柏森然,故又称“梅花寺”。据《南齐书.高士传》记载,南朝宋时佛教高僧支道林常与名士殷渊源一起游赏钟山,饮酒赋诗,并经常在此下棋。支道林死后,友人为其筑墓于钟山南麓,后人称为“支公墓”。唐代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懿宗敕令重建梅花和尚墓,并赐匾额曰“梅花和尚墓”。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重建。明清以来,曾多次修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曾改为“梅花庵”。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重建,并易名为“梅花禅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 年)改名为“梅花庵”,1982年改称“梅花纪念馆”。
首联写墓地的形胜:上智(指佛教中的佛祖、菩萨)历劫时(佛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是轮回的,佛祖也经历种种劫难),一抔无恙水之湄(一抔泥土,指坟墓)。
颔联写墓主的傲骨和高怀:梅留傲骨撑晴昊(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格),竹写高怀认古碑(竹子象征坚贞的节操)。
颈联写历代名人对其的评价:名姓久登《高士传》(名姓,指名望,指梅花和尚的名声),丹青空系后人思(丹青指绘画,这里用来形容梅花和尚的形象)。
尾联以景结情:东风岁岁逢寒食(春风温暖如春日暖阳,每年寒食节来临的时候),谁踏蘼芜酹一卮(祭祀用的酒杯,酹,奠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