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白如水,清光万里流。
漫怀今古事,极目海天秋。
露湿月中树,笛吹云际楼。
坐深浑不觉,心与共悠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意境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对月”,要分析出诗人对月亮的描写;然后结合诗句,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如“水”“万里流”“漫怀今古事,极目海天秋”等,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最后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主旨,注意要结合写作背景。“一片白如水,清光万里流。”意思是:一轮明月,如一块洁白的水银,洒向大地,把清澈的月光洒向远方,万里无际。这两句写景,以“水”喻月,将月写得晶莹剔透,明亮皎洁,生动传神,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漫怀今古事,极目海天秋。”“漫怀”,即随意而想,指诗人任思绪飘忽,随心而动。“海天秋”,指浩瀚的天空和无边的海洋。诗人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想到古今许多往事。“漫怀”一词透露了诗人对明月产生的联想。从字面看,“漫怀”与“极目”都是放眼远望的意思,但“漫怀”却比“极目”多一层“任意”之意。“今古事”是泛指古今人世沧桑,也可理解为作者个人经历。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无限遐想,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一个“极”字写出了作者的心胸之阔,境界之高,从而为全诗的抒情定下了基调。“露湿月中树,笛吹云际楼。”意思是:树因露水而变得湿漉漉的,好像被月亮沾湿似的。“笛吹云际楼”,是说诗人在楼上吹起了笛子。“坐深浑不觉,心与共悠悠。”意思是:我坐在楼台深处,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仿佛已经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心与共悠悠。”意思是:我的心灵与天地万物融合在一起,自由地飘荡着。

【答案】

对月

一片白如水,清光万里流。

漫怀今古事,极目海天秋。

露湿月中树,笛吹云际楼。

坐深浑不觉,心与共悠悠。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抒怀之作。首句用“一片白如水”来比喻皎洁的月光,将月光写得晶莹剔透,明亮皎洁,形象生动,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第二句则写诗人任思绪飘忽,随心而动。“漫怀”一词透露了诗人对明月产生的联想。从字面看,“漫怀”与“极目”都是放眼远望的意思,但“漫怀”却比“极目”多一层“任意”之意。

第三句写诗人仰望天空中的明月。从表面上看,“今古事”是泛指古今人世沧桑,也可理解为作者个人经历。但细读此句,又似别有含意。古人常用“今古无二理”来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是相同的,然而诗人却在今古之间寻找联系,这似乎表明他并不认同这种观点。“海天秋”一句更显其思想深邃。它不仅点出了时令已届秋天,而且暗示了诗人心中正在酝酿着某种深远的思绪。“今古事”,既是对宇宙无限遐想的概括,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一个“极”字写出了作者的心胸之阔、境界之高,从而为全诗的抒情定下了基调。

第四句是说诗人在楼上吹起了笛子。“坐深”二字表现了诗人的专注和入迷。“浑不觉”三字则表现了诗人沉醉于美妙的音乐之中忘情忘我的状态。

第五句写诗人在楼上吹起笛子之后的情景。“坐深”、“不觉”两个词表现的是诗人沉浸在音乐之美中的状态,而“心与共悠悠”则表现了他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自由地飘荡着的状态。

这首诗写诗人在中秋之夜欣赏美景并抒发自己情感的作品。诗篇开篇即写皓洁月光,接着写诗人在月下畅怀遐想,继而写诗人登高望远、聆听笛声,最后以诗人沉醉于音乐之美并感到精神愉悦作结。全诗构思巧妙,语言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