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烟不附云,淡荡自高妙。
微风卷之去,一抹贴斜照。
湘中佳景多,神貌此难肖。
静逼气如醉,远浮色似笑。
补竹生奇光,凝瑟成别调。
唐人过湘水,多取作诗料。
升庵集成裘,读之曾远眺。
貂句苦难续,且效张生钓。
一声烟更深,何处老猿啸。

【注释】:

湘潭舟中:指作者乘船从湖南湘潭返回途中的所见。

湘烟不附云,淡荡自高妙:湘江之烟不与云端相合,飘渺而淡雅,自有其高妙之处。

神貌:神态和面貌。

补竹生奇光,凝瑟成别调:用“补充竹子”比喻诗人的才华,像琴瑟一样发出美妙动听之声。

唐人过湘水,多取作诗料:唐代文人在经过湘江时经常吟咏湘江景色,以作为写诗的材料。

升庵:作者自谦名。集成裘:编成《升庵诗集》。曾远眺:曾经远望湘江风光。

张生钓:《楚辞·渔父》中有“渔父莞尔而笑曰:‘子非三闾氏之宗族吗?何为来下教我邪?”这里以渔父喻指作者自己,借以表明他不愿做官,甘于隐逸的态度。

一声烟更深,何处老猿啸:湘江上空烟雾缭绕,更显得深邃幽静;那声声猿啼,不知在何处响起,让人遐想无穷。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藏书家杨慎(号升庵)的七言律诗。杨慎因直言进谏被贬谪云南永昌卫,后流放四川严州。此诗是他在途经湖南湘潭时的所见所感之作。

首联:“湘烟不附云,淡荡自高妙。”起笔即写湘江上袅袅炊烟,仿佛不是随云飘去,而是自在飘逸,高远绝尘。这是诗人眼中的“湘烟”,它不同于云雾,不与天公斗巧斗媚,而是淡泊、高远、自然、清新,具有超然脱俗的意味。这一“不附云”的湘烟形象,既是实景描写,又是寓意象征,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独立人格的向往。

颔联:“一抹贴斜照,微风卷之去。”这两句是说,那一缕轻烟似被微风吹拂着似的,轻轻地飘去又贴向天空。这一“贴”字极富画面感,既描绘了湘江上轻烟的动态,又将湘江的宁静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湘中佳景多,神貌此难肖。”接下来,诗人转而写湘江两岸的美景。湘江两岸山清水秀,风光无限。然而,尽管这些自然景色如此美丽,但它们却难以比拟诗人眼中的湘烟,因为那是一种无法复制、无法模仿的美。这里的“神貌”指的是自然景物的神韵和风貌,而“此难肖”则意味着这种美是无法企及的。

尾联:“静逼气如醉,远浮色似笑。”最后两句是说,湘江岸边的景色静静地吸引着我,使我陶醉其中。远处的山水仿佛也在笑我,让我心生欢喜。这里的“静逼”、“远浮”都是形容词,分别形容湘江岸边的景色对我产生的影响。而“气如醉”、“色似笑”则是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这种影响给我带来的感受。

整首诗通过对湘江上轻烟的描绘和对湘江两岸美景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联系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