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无直波,造化妙融结。
凝此秋一湾,知几翠屏折。
丛芦窈然青,危石蠢尔凸。
岂愁顽蛟蹲,到寺渐奔泄。
群峰密构接,高蹠忽踏裂。
虹梁轶天半,垒石补空缺。
千夫挽长茭,哀过啼猿切。
迢迢孤蓬眠,况有万里别。

中宿峡

江流无直波,造化妙融结。

凝此秋一湾,知几翠屏折。

丛芦窈然青,危石蠢尔凸。

岂愁顽蛟蹲,到寺渐奔泄。

群峰密构接,高蹠忽踏裂。

虹梁轶天半,垒石补空缺。

千夫挽长茭,哀过啼猿切。

迢迢孤蓬眠,况有万里别。

【注释】

  1. 中宿峡:地名,在今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 直波:指笔直的水流。
  3. 造化:自然,指自然界。
  4. 融结:融合,凝结。
  5. 秋一湾:秋天时的一个湾子。
  6. 知几(zhī jǐ):知道多少。几,问数词,这里指多少。
  7. 翠屏:绿色的屏障。
  8. 窈然:形容幽静深远的样子。
  9. 蠢尔:蠢动的样子。
  10. 顽蛟:凶猛的蛟龙。
  11. 危石:高耸入云的石头。
  12. 砌:台阶。
  13. 长茭(jiǎo):长竹竿。
  14. 哀过啼猿:形容哀伤的声音超过啼叫的猿猴。
  15. 迢迢:遥远的样子。
  16. 孤蓬:孤单的野草。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以“中宿峡”为题,通过对中宿峡秋色和景色描绘,表达了对三峡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写,将峡谷中的秋色、风景、人情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首句“江流无直波,造化妙融结”,开篇便描绘出三峡的河流曲折蜿蜒,水流湍急。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这一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和谐而又神奇。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峡谷的景象来进一步展示三峡之美。“凝此秋一湾,知几翠屏折”,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秋天时峡谷中的美丽景色。这里的“翠屏”,指的是峡谷中的绿树成荫,如同绿色的屏障一般,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同时,“知几”一词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美丽景色的珍惜与赞叹。
    诗人继续描绘峡谷的自然景观。“丛芦窈然青,危石蠢尔凸。”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峡谷中丛生的芦苇和高耸入云的岩石,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诗人并没有止步于对峡谷自然景观的描绘,而是进一步展示了峡谷中的人文景观。“岂愁顽蛟蹲,到寺渐奔泄。”诗人通过描绘顽劣的蛟龙盘踞在峡谷中的景象来展现峡谷中的神秘与危险。同时,“到寺渐奔泄”则暗示了峡谷深处还有寺庙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宁静与安宁。
    在描绘了峡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后,诗人再次回到自然景观上来。“群峰密接接,高蹠忽踏裂。”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峡谷中群山相连的景象,以及高耸入云的山峰给人带来震撼与敬畏的感觉。
    最后一句“虹粱轶天半,垒石补空缺。”诗人以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峡谷中的彩虹横跨天际的景象,以及那些因自然力量而形成的石壁填补了峡谷中的空缺,为峡谷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美感。
    整首诗通过对中宿峡秋色的描绘,展现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之美。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将峡谷中的美丽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峡谷中的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三峡风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