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悬崖外,幽人此问奇。
丹黄秋更老,苍翠晚偏宜。
携屐高吟处,扶筇小立时。
螺鬟凉雨瘦,鸦背夕阳迟。
暮霭开生面,遥岚灿列眉。
苔深留点缀,藤古衬迷离。
淡冶春容换,微茫暝色移。
豪情怀伯纪,重和幔亭诗。
【译文】
山崖峭壁外,幽人感叹此景的奇特。
丹黄秋叶更显苍翠,黄昏中更加迷人。
携带雨鞋高歌吟咏,手扶竹杖小步站立。
螺髻上凉雨细瘦,鸦背夕阳缓缓升起。
暮色笼罩大地,仿佛揭开了新的面皮;远方山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
苔藓深处留下点点点缀,藤蔓古老衬托着迷离。
春色淡雅犹如冶炼的黄金,夜色渐淡如朦胧的烟雾。
豪情满怀地和《伯纪》,再作《重和幔亭诗》。
【注释】
赋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即以事物为题而写的抒情诗。翠壁苍崖:形容山崖的苍翠之色。更奇:更加奇妙。携屐(jī):拿着鞋子。屐,一种木制的鞋。高吟处:高处吟诗的地方。扶筇(qióng):拄着手杖。筇,一种竹子做成的手杖。螺髻(jǐ):指发髻像螺旋一样。凉雨瘦:指雨水打湿了头发变得稀疏。鸦背:指傍晚的天空。暝(míng):昏暗。霭(ǎi)开生面:指云雾散去露出的新的面貌。遥岚灿列眉:远处的山岚灿烂如同眉毛。列眉,指眉毛排列的样子。点:形容词后缀,用于修饰名词。衬:衬着。迷离:模糊不清。微茫:指月光微弱。暝色:天色暗下来时的颜色,此处指夜晚。
【赏析】
这首七绝写晚景,描绘了一幅幽静秀丽的晚霞图卷,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一首描写山水的名作。
全诗四联,前二联写远望,后二联写近观。第一联“峭壁悬崖外,幽人此问奇”一句,先从远处落笔,勾勒出一幅峭壁悬崖的画面。诗人置身山外,远眺那巍峨的群峰,不禁发出由衷赞叹:“真是奇哉!”第二句“丹黄秋更老,苍翠晚偏宜”,紧承上句赞叹不已,又进一步描绘出深秋时节的景色特点:秋日里,山石上的丹红和黄色越发显得鲜艳,而山上的青翠树木在秋天却显得更加浓绿,尤其是到了傍晚时分,苍翠的山色更加适宜欣赏了。第三联“携屐高吟处,扶筇小立时”,写诗人来到一处高峻险峻的山崖边,手执登山用的木屐、手执手杖在岩边稍作休息,然后高声吟诵诗句的场景。第四联“螺髻凉雨瘦,鸦背夕阳迟”,则写诗人在岩石上稍作停留,抬头仰望,只见乌云正在消散,露出了一片片云缝,远处天际出现了夕阳的余晖,天边的夕阳正缓缓西下,将天空染成了金色。最后两句“暮霭开生面,遥岚灿列眉”,则是描写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观,云雾散尽,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崖外、高峻岩壁上的奇特景色以及夕阳西下的壮美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峭壁”、“幽人”、“丹黄”、“苍翠”、“凉雨”、“鸦背”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另外,诗人在描写景物时还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