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子讴吟愁易集,灵均词赋感偏多。
我生斯土非燕、赵,其奈情随笔下何。
注释:
平子:指东汉末年文学家蔡琰,字文姬。她被匈奴俘虏后,曹操曾作《悲愤诗》以慰劳之。讴吟:指唱歌吟诵。愁易集:忧愁容易聚集。灵均:屈原的名。他的作品感情丰富,多感伤之意。其奈:奈何,如何。燕、赵:古代地名。这里泛指北方一带。情随笔下何:意思是说,自己的情感总是随着笔墨而流露出来,无法控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被贬谪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句“有劝予诗勿多为悲歌感慨”,诗人首先回应了别人对自己的劝告,告诫自己不要过于沉溺于悲伤和感慨之中。这里的“悲歌”和“感慨”都是诗人所擅长的表达方式,但诗人认为,过多的使用这些词汇,会让诗歌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和深度。
次句“平子讴吟愁易集”,诗人用平子(蔡琰)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是优美的歌声,也难以完全驱散内心的愁绪。这里的“讴吟”和“愁易集”都是诗人常用的词语,但他在这里强调了愁绪的难以避免,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的无奈。
第三句“灵均词赋感偏多”,诗人再次引用屈原的例子,表明自己作品中的感伤之情往往比其他人更重。这句中的“灵均”指的是屈原,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深忧虑。
第四句“我生斯土非燕、赵,其奈情随笔下何”,诗人感叹自己的出生地并不适宜自己施展才华,而自己的情感总是随着笔墨而出,无法控制。这里的“斯土”、“燕、赵”都是诗人用以抒发情感的地方,但诗人却感到自己并不适合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和创作。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借古讽今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朝廷的失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