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禽鸣竹杪,睍睆似流莺。
远岫云初动,前溪月尚明。
林疏知野旷,水落见沙平。
数里康庄道,篮舆快晓行。

【注释】

晓发后垄道中 其一 (甲寅)

幽禽鸣竹杪,睍睆似流莺。

远岫云初动,前溪月尚明。

林疏知野旷,水落见沙平。

数里康庄道,篮舆快晓行。

幽禽:深山中的鸟。杪(miǎo):树枝的顶端。睍睆(xiànbàn):形容歌声婉转悦耳。流莺:黄莺。

远岫:远处的山峰。云:云彩。动:飘动。前溪:指前方的溪流。尚:尚且。

林疏:树林稀疏。野旷:田野空旷。

水落:水退。见:显出。

篮舆:竹制的车篷。快:高兴,愉快。

【赏析】

这首诗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早起赶路的欢快心情。开头三句写景,先从听觉着笔,以声写静;接着写远景,以景衬情,再写近景和流水、沙滩,把景物写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最后两句写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心情舒畅,一路欢歌笑语。

此诗是一首纪行之作。作者在甲寅年(1204或1205)春天离开临安赴任处州。这是一次长行远游,途中所经过的地方,有高山峻岭、幽谷丛林、溪涧清流等自然景观,也有村落、田野等人文景观,可谓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但作者的注意力并不被这些美景分散,而是紧紧地抓住“幽禽鸣竹杪”这一特写镜头,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心境的变化。“幽禽鸣竹杪”,是说鸟儿在幽静的山林中鸣叫,声音清脆悦耳。“睍睆”即“宛啭”,“流莺”即“黄莺”。这一句诗既写景,也写人。因为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只有鸟在啼叫,所以显得更幽寂了。而那“睍睆”的叫声,就像黄莺一般悦耳动听,使人听了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的境界之中。这就为下文写远景做了铺垫。“远岫”三句,诗人把目光从听觉转向视觉,开始写远景了。“远岫云初动”,是说远方的山峰上白云缭绕,刚刚飘动起来。“前溪月尚明”,是说前方溪流上的月亮还十分明亮。这三句诗描写的是日出时天边的景象。日出之时,阳光普照大地,群山渐渐露出轮廓,白云开始飘动起来;溪流上,月亮还未完全隐去,还残留着一片明亮的余光。这种景象,既雄浑壮阔又清新秀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接下来四句诗,诗人把视线收回到自己所在的山谷,写近景和流水、沙滩。“林疏”二句,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树林稀疏,田野空旷。“野旷”,既指田野广阔无垠,也暗示了诗人心情的开朗。“水落”二句,写眼前的流水和沙滩。“水落”是说水流已经减弱,露出了河床。“见沙平”是说沙滩平展如镜。“沙平”二字,不仅写出了水流减弱后沙滩的宁静之美,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因为水退之后,沙滩更加平展,可以清楚地看到,说明旅途顺利。这样写,不仅使景物更加真实生动,而且使读者仿佛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走在康庄大道上。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三句写景,用“幽禽鸣竹杪”作为特写镜头,突出了环境的静谧之美,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然后,由静到动,由远及近,由高至下,将所见之景一一展现在眼前。“林疏”“野旷”与“水落”“见沙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画面;“水落”“见沙平”与“篮舆”相映成趣,又增添了几分轻松愉悦的氛围。最后两句则直接点出题旨,表达了诗人一路顺遂的心情。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辽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