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禅镫四壁红,桑城荒影踏冥蒙。
为寻马券迟僧寺,谁捏鸿泥塑长公。
石版漫镌三过字,布帆轻趁两番风。
越来溪上年年住,我亦家山在梦中。
这首诗是苏轼在1084年(元丰七年)所作,当时他在湖州。诗的开头“一盏禅镫四壁红,桑城荒影踏冥蒙。”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一盏禅灯映照出四堵墙壁,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为寻马券迟僧寺,谁捏鸿泥塑长公。”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敬仰之情。这里的“马券”是指官府颁发的马匹通行证,而“长公”则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形象。诗人为了寻找这两样东西,耽误了去僧寺的时间,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虔诚。
接下来的“石版漫镌三过字,布帆轻趁两番风。”描绘了诗人乘坐船在江面上行驶的情景。石版的铭文记录着他三次经过此地,而布帆则轻快地随风飘扬。这里的“三过字”指的是苏轼曾经三次经过这里,而“两番风”则形容船行江上,顺风顺水。这些细节描绘出了诗人旅途中的感受,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越来溪上年年住,我亦家山在梦中。”则是诗人对自己家乡的眷恋之情的表达。越来溪是作者家乡的一条河流,每年都会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他也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家乡多年,只能在梦中寻找自己的家山。这里的“家山”指的是作者心中的故乡,而“梦中”则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宁静祥和的画面开篇,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敬仰之情;接着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最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他在梦中寻找家山的愿望。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