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凉如沐,林亭绿四围。
偶凭孤石坐,间指乱云归。
水色清浮簟,山光翠上衣。
吟诗何处好,散步趁斜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内容大致了解清楚,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和提示作答。此题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的三方面的内容:内容、语言、思想感情。从“一雨凉如沐,林亭绿四围”“偶凭孤石坐,间指乱云归”等句可以看出描写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表现了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流连忘返的愉悦之情。从“水色清浮簟”可知,诗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吟诗何处好,散步趁斜晖”等句可以看出,这是写景抒情之作,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情。
【答案】
①池边晚眺(译文:傍晚时站在池塘边欣赏风景):一阵阵春雨过后,空气清凉如同沐浴过一般;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林
,树木茂盛,浓荫密布遮天蔽日,景色十分宜人。
②赏析:此诗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于夏秋之交的傍晚,独自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观赏着美丽的景色,尽情地吟咏
。他看到一阵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凉意,使人感到格外清新舒适。此时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茂密的树叶遮
住了天空,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景色十分美丽。面对这美丽的景色,诗人不禁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一雨凉如沐,林亭绿四围。偶凭孤石坐,间指乱云归。”
③赏析:此诗以白描手法写景。首句“一雨凉如沐”,用比喻手法写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的凉意,使人感到格外舒
适。“凉如沐”与“润如酥”意思相近,都是说雨水滋润万物,使万物都生机勃勃。次句“林亭绿四围”,点明地点和时间。
“林亭”是亭子的名字,“绿四围”是形容周围树木繁茂,枝叶葱茏茂密的样子。第三句“偶凭孤石坐”,点出诗人的动作
。一个“孤”字表明诗人独坐的情景。第四句“间指乱云归”,点出了诗人的动作和表情。乱云指飘荡着的乌云,诗人伸手
指向天空,似乎在向它们招手示意。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独自坐在池塘边亭子里欣赏美景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在自然
景物中流连忘返的愉悦之情。
④赏析:此诗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于夏秋之交的傍晚,独自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观赏着美丽的景色,尽情地吟咏
。他看到一阵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凉意,使人感到格外清新舒适。此时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茂密的树叶遮住了
天空,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景色十分美丽。面对这美丽的景色,诗人不禁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水色清浮簟,山光翠上衣。”
⑤赏析:此诗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于夏秋之交的傍晚,独自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观赏着美丽的景色,尽情地吟咏
。他看到一阵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凉意,使人感到格外清新舒适。此时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茂密的树叶遮住了
天空,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景色十分美丽。面对这美丽的景色,诗人不禁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水色清浮簟,山光翠上衣。”
⑥赏析:此诗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于夏秋之交的傍晚,独自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观赏着美丽的景色,尽情地吟咏
。他看到一阵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凉意,使人感到格外清新舒适。此时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茂密的树叶遮住了
天空,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景色十分美丽。面对这美丽的景色,诗人不禁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水色清浮簟,山光翠上衣。”
⑦赏析:此诗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于夏秋之交的傍晚,独自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观赏着美丽的景色,尽情地吟咏
。他看到一阵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凉意,使人感到格外清新舒适。此时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茂密的树叶遮住了
天空,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景色十分美丽。面对这美丽的景色,诗人不禁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水色清浮簟,山光翠上衣。”
⑧赏析:此诗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于夏秋之交的傍晚,独自坐在池塘边的亭子里,观赏着美丽的景色,尽情地吟咏
。他看到一阵春雨过后,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凉意,使人感到格外清新舒适。此时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茂密的树叶遮住了
天空,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给大地铺上一层金色的光辉,景色十分美丽。面对这美丽的景色,诗人不禁陶醉其中
情不自禁地吟咏起来:“水色清浮簟,山光翠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