袄祠高与白云齐,谋国诸贤尽种蠡。
海市已通辽水北,烟艘又过皖城西。
山开灊霍连三楚,江挟巴渝出五溪。
终是圣朝无外日,治兵不恤法羌氐。

【注释】

袄祠(yǎ zhōu)——指祭祀袄神的祠庙。袄神,是古代羌族的天神,汉时羌人在今四川、甘肃一带建有袄祠。

高与白云齐——形容高耸入云。

谋国诸贤尽种蠡——意思是说,为国出谋划策的贤才都是像种蠡一样能言善辩的人。

海市已通辽水北——海市蜃楼在辽水的北面出现。海市蜃楼,即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幻化而成之物,传说常在海上出现。

烟艘又过皖城西——烟船又渡过了安徽城的西边。

灊霍连三楚——指安徽、湖北和湖南一带。三楚,泛指江南一带。

巴渝——长江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出五溪——出瞿塘峡后,流经重庆、湖北、湖南三省。

终是圣朝无外日–终究是皇帝的朝廷没有外来侵扰的日子。圣朝,指的是唐朝。

治兵不恤法羌氐–治理军队时不关心百姓的安危,对少数民族的首领也不加安抚。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任夔州别驾时期,是一首反映唐中后期政治黑暗、民生凋蔽的感时伤怀之词。

首句“春色将还无端兴感风前花下”,起笔就点明题旨:春天到来,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然而却“无端”地触发了诗人的兴感;而这种兴感又正是发生在风前花下的。“春色将还”四字写出了时令特点,“无端”二字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两句写景,上句写江面景色,下句写江岸景象。“袄祠”,指祭祀袄神的祠庙。“高与白云齐”,形容高耸入云。“谋国诸贤”两句,意谓这些为国出谋划策的贤才都是像种蠡一样能言善辩的人。种蠡,战国时越国大夫,以舌辩著名,曾游说楚王伐吴,使吴国大败。这里比喻贤才多口才好。“种蠡”与“谋国诸贤”均暗含讽喻之意,表明诗人对于当时朝廷中奸佞当道、贤才被弃置不用的不满。“海市已通辽水北”,写海市蜃楼在辽水的北面出现。“海市”,指海市蜃楼。这是用神话传说来反衬现实,表明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腐败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颈联两句写景,上句写江边景物,下句写江北风光。“烟艘船又过皖城西”,写烟雾缭绕的船只又驶过了安徽省城的西部。“烟船”指雾气弥漫的船只。《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皖县,属淮南道。隋开皇九年,分南徐州置。”皖城,即今安徽合肥,位于淮河以北,故称“江北”。这两句既写景又寓情,既是对国家形势的忧患,也是对家乡的怀念,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两句写景,上句写江南风光,下句写蜀地风情。“山开灊霍连三楚”,“山开”指山峦起伏,层峦叠嶂。“灊霍”,两山名,在安徽境内。“山开”与“山开灊霍”相呼应。这三句的意思是说:山峦层叠,云雾缭绕,就像打开了一幅幅山水画卷。“山开”、“灊霍”、“三楚”均暗含讽喻之意,表明诗人对于当时国家分裂的现状感到痛心疾首。“江挟巴渝出五溪”,写长江水挟带着巴渝地区的人民和物资流向远方。“五溪”,指沅水、湘水、巫水、武水、辰水,皆发源于贵州,流入洞庭湖。这两句既写景又寓情,既是对国家统一局面的歌颂,也是对当时战乱不息、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尾联两句最后一句“终是圣朝无外日”,意谓最终仍是皇帝的朝廷没有外来侵扰的日子。“圣朝”,指大唐王朝。这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忠诚耿耿之心,也流露出他对于国家的担忧之情。“无外日”,暗含讽喻之意,意谓国家不能安定,如同日月被遮蔽一般。这两句既有对国家现实的忧虑,也有对朝廷的忠心耿耿之意。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感情。诗人以春景为引子,抒发了对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感慨之情;同时表达了对家乡思念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全诗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优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