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泉亭上多年别,梦里清凉一径通。
方丈帘垂花影外,法堂人散雨声中。
千山夜静香林月,万壑凉生竹阁风。
敲罢木鱼僧退院,长廊惟见佛镫红。

这首诗描绘了灵隐寺法座上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禅意世界。

第一联“冷泉亭上多年别,梦里清凉一径通。”表达了诗人对灵隐寺的怀念之情。冷泉亭是灵隐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诗人在此与朋友分别已有多年,然而梦中却依然能感受到那清凉的泉水声,仿佛一条通往内心的通道,让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第二联“方丈帘垂花影外,法堂人散雨声中。”进一步展现了灵隐寺的静谧之美。方丈院内,垂帘的窗子映衬着窗外的花影,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法堂内,僧人纷纷离去,只留下雨声在空气中回荡。这两句诗通过对光影和声音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禅意空间。

第三联“千山夜静香林月,万壑凉生竹阁风。”描绘了夜晚灵隐寺周围的景象。在这寂静的夜晚,千山万壑都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月光洒在香林之上,为山林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而竹林中的风声则如同一股清凉的力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第四联“敲罢木鱼僧退院,长廊惟见佛镫红。”表现了诗人离开灵隐寺的场景。随着木鱼声响起,和尚们纷纷离去,只剩下长廊上的灯笼发出温暖的光辉。这里,“佛镫红”不仅指灯笼本身的颜色,更暗示着佛教信仰和禅宗文化在寺庙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赏析: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灵隐寺的自然美景和禅意文化。诗中通过对冷泉亭、方丈院、法堂、香林等景物的描绘,以及雨声、月光、竹风等声音的渲染,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富含象征意味,如“花影”、“雨声”、“月光”、“竹林”等,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整首诗既体现了作者对灵隐寺的喜爱之情,也展示了其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