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眠白石爱松声,小犬频来掉尾迎。
山缺恰看茅屋补,云归忽断柳桥晴。
迷途好记临溪树,冒险重题峭壁名。
偶共老翁谈往昔,为言桑海几回更。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籍,题目为《山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赏析:
- 高眠白石爱松声,小犬频来掉尾迎。
- “高眠”指的是隐居或隐居山林的生活。
- “白石”指白色的石头。
- “松声”指松树的声音。
- “小犬”是指小狗。
- “频来掉尾迎”描述小狗摇尾巴迎接主人的情景。
- 山缺恰看茅屋补,云归忽断柳桥晴。
- “山缺”可能指的是山间空隙,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茅屋”是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补”字可能是形容修补的痕迹。
- “云归”可能是指云彩返回天空。
- “忽断柳桥晴”描述了云彩突然消失,阳光照在桥上的情景。
- 迷途好记临溪树,冒险重题峭壁名。
- “迷途”可能是指迷路。
- “临溪树”是指靠近溪边树木的地方。
- “冒险”可能是指勇敢地面对困难。
- “重题峭壁名”描述了再次题写悬崖峭壁上的名字。
- 偶共老翁谈往昔,为言桑海几回更。
- “偶共”可能是指偶然相遇。
- “老翁”是指老人。
- “谈往昔”是指谈论过去的事情。
- “为言桑海几回更”中的“桑海”可能指的是国家兴亡,“几回更”可能是指经历了多次的变迁。
赏析:
张籍的《山行》是一首描写隐居生活的诗歌。首两句通过描绘隐居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小动物的关心,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情怀。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山中景色的变化,从云彩的回归到柳桥的晴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透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