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祠堂薜藓深,寒林疏径独来寻。
几家烟火成村落,满目江山自古今。
碑卧尚留宣圣笔,波喧如听鲁廷音。
夕阳乔木空坟在,尺土何关让国心。
【注释】
①申浦:地名,在今江苏苏州。季子祠:春秋时吴国贤相季札的祠堂。薛藓:薜荔草,一种寄生植物,常生于石壁之上,故称“薜藓”。
②寒林疏径:指偏僻冷落的山林。
③几家烟火成村落:言几户人家的炊烟袅袅,形成村庄。
④满目江山自古今:意谓眼前的山水景观,自古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⑤碑卧:指祠堂前的石碑,上面留有历代名人的题诗。宣圣:周代孔庙的主管官员,此处泛指孔子。鲁廷音:指孔子在鲁国的讲学声。
⑥夕阳乔木空坟在:太阳落山了,只有那株高大的乔木还矗立在那里。乔木:高树。
⑦尺土何关让国心:意思是这点儿土地又有什么关系呢?国心:国家的心事,指国家安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由苏州到无锡、常州一带游览之后所写的。
首联写诗人来到季札祠前所见。诗人首先看到的是祠堂周围的环境。薜藓丛生,寒林疏径,僻静荒凉。这正说明季札祠所在的地理位置偏远。
颔联写进入祠堂后所看到的景致。诗人说:“各家的烟火已经形成了一个村落。”这是对景物的描写与概括。诗人在这里用了“几家烟火”、“成村落”这样的词语,表明祠堂所在地虽然偏僻,但已逐渐发展起来,有了人家和村舍。
颈联写祠堂前的石碑上的题词。诗人说:“碑上还有宣圣笔迹,波涛之声就像听鲁地讲学的声气一样。”宣圣:孔子,字仲尼;鲁廷:孔子在鲁国讲学之地。这里用典明旨,赞颂孔子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尾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夕阳下,那株高大的乔木还在,它就是季札祠。”诗人用一“空”字,既表现了祠堂周围环境的清幽寂静,也暗示了季札祠堂所处位置之偏远。“尺土何关国心?”这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诗的警句。
此诗以咏古为主,抒发了作者对季札祠及其周围景色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向往古代文化、追求历史真谛的思想感情。全诗构思精巧,用语精当。